家喻戶曉

拼音:
jiā yù hù xiǎo
注音:
ㄐ一ㄚ ㄩˋ ㄏㄨˋ ㄒ一ㄠˇ
釋義: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都清楚;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出處:
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於下者。」
例子:
與其作不能行遠不能普及之秦漢六朝,不如作家喻戶曉之《水滸》《西遊》文字也。(胡適《逼上梁山》)
正音:
「喻」,不能讀作「yú」。
辯形:
「喻」,不能寫作「諭」。
辨析:
(一)家喻戶曉和「婦孺皆知」;都含有「人們都知道」的意思。但家喻戶曉強調「各家各戶」都知道;「婦孺皆知」強調「婦女孩子」都知道。(二)家喻戶曉和「衆所周知」意義相近;但家喻戶曉偏重在各家各戶都知道;比「衆所周知」更深入一步;「衆所周知」不一定是人人都知道。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廣爲流傳。
感情:
家喻戶曉是中性
同義:
反義:
默默無聞、聞所未聞
英語:
known to all
日語:
どの家(いえ)にも知(し)れわたっている
俄語:
извéстно всем
德語:
weit und breit bekannt(in Stadt und Land bekannt)
法語:
connu de chaque famille(comme tout le monde le sait)
()

典源

    #漢.劉向《列女傳.卷五.梁節姑姊》1>
    梁節姑姊者,梁之婦人也。因失火,兄子與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輒得其子,獨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復入,婦人將自趣2>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誤得爾子,中心謂何,何至自赴火?」婦人曰:「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3>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吾欲復投吾子,為失母之恩,吾勢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宣和書譜.卷二○.敘論》。
    2. 趣:音ㄑㄩ,同「趨」,歸向,此指投入火中。
    3. 被:音ㄆㄧ,同「披」,背負。

    〔參考資料〕

    《宣和書譜.卷二○.敘論》
    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

典故說明

「家喻戶曉」原作「戶告人曉」。漢朝時,劉向編了一本《列女傳》,講述古代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敘述古代梁國的一位婦人,有一天家裡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裡面。婦人跑進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的罪名,還有什麼臉見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場,和姪子一起死,我這個做母親的也辦不到,這樣下來,還是只有一死吧!」說完就衝進屋子,葬身火海。在這篇故事中,原作「戶告人曉」,指的是挨家挨戶告訴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書譜》,有這麼幾句話:「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說皇帝端坐深宮中,靠著行政機制的運作,不用挨家挨戶告知就能實行政令,也是同樣的用法。後來「家喻戶曉」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表示家家戶戶都知道,亦用來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造句

    1.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
    2. 林海峰是家喻戶曉的圍棋國手。
    3. 白雪公主是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
    4. 經過報紙報導,王老先生的義舉已是家喻戶曉了。
    5. 慈濟是家喻戶曉的慈善團體,他們的愛心十分令人敬佩。
    6. 登革熱的防範宣導要做到家喻戶曉,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7. 從前在我們鄉下,有哪家子弟考上大學,那必是家喻戶曉的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