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

獄中題壁朗讀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譯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爲、梁啓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注釋: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於接待。事見《後漢書·張儉傳》。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事見《後漢書·杜根傳》。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版本一)

譯文: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爲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崑崙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注釋:橫刀:屠刀,意謂就義。兩崑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爲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爲「去」指康有爲(按:康有爲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後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版本二)

獄中題壁注音

ㄨㄤˋ ㄇㄣˊ ㄊㄡˊ ㄓˇ ㄙ ㄓㄤ ㄐㄧㄢˇ , ㄖㄣˇ ㄙˇ ㄒㄩ ㄩˊ ㄉㄞˋ ㄉㄨˋ ㄍㄣ 。

ㄨㄛˇ ㄗˋ ㄏㄥˊ ㄉㄠ ㄒㄧㄤˋ ㄊㄧㄢ ㄒㄧㄠˋ , ㄑㄩˋ ㄌㄧㄡˊ ㄍㄢ ㄉㄢˇ ㄌㄧㄤˇ ㄎㄨㄣ ㄌㄨㄣˊ 。( ㄅㄢˇ ㄅㄣˇ ㄧ )

ㄨㄤˋ ㄇㄣˊ ㄊㄡˊ ㄓˇ ㄌㄧㄢˊ ㄓㄤ ㄐㄧㄢˇ , ㄓˊ ㄐㄧㄢˋ ㄔㄣˊ ㄕㄨ ㄎㄨㄟˋ ㄉㄨˋ ㄍㄣ 。

ㄕㄡˇ ㄓˊ ㄡ ㄉㄠ ㄧㄤˇ ㄊㄧㄢ ㄒㄧㄠˋ , ㄌㄧㄡˊ ㄐㄧㄤ ㄍㄨㄥ ㄗㄨㄟˋ ㄏㄡˋ ㄖㄣˊ ㄌㄨㄣˋ 。( ㄅㄢˇ ㄅㄣˇ ㄦˋ )

獄中題壁釋義

譯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爲、梁啓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爲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崑崙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註釋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於接待。事見《後漢書·張儉傳》。

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後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後還政,太後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爲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後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後漢書·杜根傳》。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兩崑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爲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爲「去」指康有爲(按:康有爲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後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參考資料:

1、鄧瑩輝.中國古典詩詞精鑑:華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60頁

2、曹保平.中國古典詩詞分類賞析 古詩卷: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獄中題壁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並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

參考資料:

1、彭淑清.中小學古詩詞曲選讀與賞析(高中分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301頁

獄中題壁賞析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複,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後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麼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於先對象性描述後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牴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爲,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爲的行爲者,究竟指代什麼,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確地認爲:其一,「崑崙」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崑崙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並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並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思。——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爲什麼這樣解?因爲我認爲,解詩不能僅着手於詞字,更要着手於詩的總體寓意,並且要尤其着手於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境和心情、心境出發去仔細揣摩。

  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爲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啓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願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願留下,並不畏一死,爲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於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後兩句,則意爲: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

  「去留」的「去」字,這裏是指一種行爲趨向,意爲「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在的普通話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成一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後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麼」等等。這裏的「去」字,並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裏去那裏,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爲、事態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生。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崑崙」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代漢語詞典》、《辭海》都有記載。

  當然,「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於指代自己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崑崙一樣的「肝」(一崑崙)和如崑崙一樣的「膽」(一崑崙),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着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爲「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

譚嗣同朗讀
()

猜你喜歡

平野麗晴暉,春風扇和淑。岡巒界晝明,山樹雜紅綠。

遙聞村鼓喧,近視兒衣簇。新年幸無事,對之悅心目。

籃輿此暫停,庵小堪容足。移幾置詩編,對佛脫官服。

拭面瀹山茶,小坐忘塵俗。

()

胎生聞說有鯊魚,多少鯤鮞出尾閭。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

仙鵝飛去是何年,靈蹟猶存古嶺邊。

藤老龍蟠疑護法,山幽禽語是逃禪。

水攀古木身忘倦,口吸香泉骨欲仙。

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母舊因緣。

()

曉日都門颭旆旌,晚風鐃吹入三城。知公再爲蒼生起,不是尋常刺史行。

()

腸作轆轤轉,淚作素綆垂。獨坐不能言,傍知思憶誰。

()

石門我來不厭頻,悠然欲酌還自酌。千崖冥冥送雨來,萬木紛紛向人落。

丹邱已會煩青鳥,青田猶未見元鶴。句漏小住亦多時,便欲從此凌寥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