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堯俞

傅堯俞(1024~1091)北宋官員。原名勝二,字欽之,本鄲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及二十歲即舉進士,入仕初由縣官漸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因反對新法被貶,一度削職爲民,宋哲宗朝,官拜給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書兼侍講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書侍郎。爲官三十載,爲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馬光贊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吾於欽之見焉。」

()

軼事典故

  宋仁宗嘉祐末年,傅堯俞任監察御史,多有建樹,內侍都很怕他。他認爲民富才能國強,極力反對聚斂。後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很受英宗趙曙器重。有一次趙曙問他:「朝中官員衆多,誰忠誰奸?」堯俞說;「大忠大奸,固不可移,一般人則要靠皇上教導。」趙曙聽後,認爲答得恰中要害,非常得體。

  傅堯俞忠正耿直,不阿不諂。有一次,趙曙趁着討論政事時對他說;一卿何不糾舉蔡襄呢?」傅堯俞說:「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何不自正典刑,要臣下糾舉呢?」趙曙說:「你位處臺諫要地,由你糾舉,再付之公議,名義較正。」傅堯俞說:「若付之公議,臣只見到蔡襄營造山陵有功而不見其罪。臣身爲諫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遵命。」

  北宋神宗時,傅堯俞奉調進京。當時,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本想傅堯俞能助他一臂之力,傅堯俞卻說:「推行新法,世人都認爲不妥當。如果我在諫院任職,定當極力陳述我的意見。」王安石聽後很惱怒,先後把他調任河北轉運使、江寧知府,後來又遷任許州、河陽等地。兩年間,傅堯俞一直奔波於調動的途中,後被貶至黎陽縣草料場管理倉庫。郡裏的長官來黎陽視察,傅堯俞也隨着衆人蔘加迎接的行列。郡太守顧及他曾任御史,要找其他官吏代他處理草料場的事務。傅堯俞說道:「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就要盡什麼樣的責任,怎能荒廢職責呢?」他每天都去倉庫處理公務,十年來不論酷暑嚴寒從不間斷。

  宋哲宗即位後,傅堯俞升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傅堯俞厚重寡言,爲人不設城府,論起朝廷大事,在皇帝面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曾上奏章說:「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假如讓我舉薦正直,處置奸佞,我雖才疏學淺,但怎敢不盡心盡力而爲?如果讓我窺探別人隱私,吹毛求疵,實在不是我的志向。」當初,他由諫官外調爲地方官員,衆人都認爲他對新法有看法,一定不會執行。可是傅堯俞對朝廷的法令一律遵照執行。有人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說:「君子要根據所處的職位來行事。諫官有向朝廷進言的責任,郡守則應該按照朝廷的法令政策處理事務。」

  司馬光曾說:「清廉、正直、勇敢三種品德,一個人很難兼備。我卻在傅堯俞身上見到了。」邵雍也說:「傅堯俞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偏激,勇敢而又溫和,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傅堯俞的詩文

當利江頭最僻州,懷人惟是數登樓。綠樽連日不成宴,飛蓋滿城無舊遊。

()

吾屋雖諠卑,頗不甚蕪穢。置席屋中間,坐臥羣書內。

橫風吹急雨,入屋灑我背。展卷殊未知,心與古人會。

()

此時廊廟聯三省,它日貂蟬定兩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