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集五卷,今存詩四首。貞元進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等共同抨擊時政,爲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成爲牛(僧孺)、李(德裕)之爭中牛派首領人物。武宗時,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爲相,牛被貶任循州長史。宣宗時召還,不久病卒。

()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進士第。他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場案中,所作策文觸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這次科場案是以後糾葛40餘年的牛李黨爭的起因。

  穆宗時,牛因拒絕賄賂,獲得穆宗賞識。當時,李吉甫的政敵李逢吉爲相,長慶二年(822),逢吉排擠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引僧孺爲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爲鄭滑(今河南滑縣東 )節度使。

  五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並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爲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僧孺便主動告退,出爲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當權,僧孺被罷爲太子少師。

  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 ,貶爲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後,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原官太子少師 。僧孺好文學,著有傳奇集《玄怪錄》10卷,現僅存輯本一卷。

從政生涯

  牛僧孺是甘肅靈臺的一位歷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貴胄。又是文壇的名士。

  牛僧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經歷了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八個皇帝。這正是唐中期以後走向衰亡的歷史時期。這時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權,因此,朝臣與宦官的鬥爭,朝臣中世家出身的與科舉出身的黨派鬥爭,非常尖銳激烈。各派政治集團你上臺,他下臺,像走馬燈似的。朝廷對宰相的更換極爲頻繁,而一個宰相的更替、貶斥就相應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調換。官宦巨族的鬥爭,皇帝成爲掌權的黨派用來打擊對方的棍子。其時,政治腐敗,藩鎮勢力乘機發展,社會動亂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經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歲的牛僧孺高中進士,步入仕林。這使他看到了腐敗政治的一些內幕。公元808年,唐憲宗制舉賢良方正科特試,牛僧孺正血氣方剛,胸懷治國韜略,在策對中毫無顧忌地指陳時政。他的膽略見識深爲考官賞識,成績被列爲上等。但是,對朝政的指責卻得罪了當時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擊,久不得敘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死後,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

  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穆宗即位後,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專管彈劾(檢舉官吏過失)之事。這時,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獄,執法不阿。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貪贓枉法,其罪當誅。李直臣賄賂宦官爲他說情,穆宗皇帝也當面對牛僧孺言明「欲貸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據理雄辯,強調應堅持國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確論述所動,「嘉其守法,面賜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牛僧孺爲官比較正派,他不受賄賂,在當時很有好名。《唐書》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土族韓弘入朝爲官時,其子曾厚賂宦官朝貴。韓弘父子死後,皇帝派人幫助其幼孫清理財產時,發現宅簿上「具有納賂之所」,至僧孺名下,獨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錢千萬,不納。」(《新唐書》)穆宗看了這批語大受感動,在議論宰相的時候,「首可僧孺之名」。

  唐穆宗長慶元年以後,西部民族吐蕃又派使者與唐朝會盟,約定雙方各守現管本界,不相侵犯,並把盟約刻石立碑,表示親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論董勃義入朝修好。這時,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說,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要獻城投唐,並建議乘機出兵以圖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書省討論。牛僧孺上奏章駁斥李德裕所議,強調「中國御戎,守信爲上」,若「一朝失信」,將會帶來嚴重後果。他的意見得到皇帝採納。

  史學家岑仲勉就歸還維州對牛僧孺有異議。他評論說,大中三年(849年),正牛黨執政時期,離歸還維州僅僅18年,而這次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投,急詔令盡力收復。爲何此次便不再「守信爲上」?李德裕要收復維州時,牛黨說「維州緩而關中急」,此時怎麼來個180度大轉變?!收復維州,作用與謀通南詔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圍魏救趙。不收維州,則劍南節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國蕃落,都被割斷,藩籬盡失,李德裕數年苦心孤詣,經營劍南邊疆,剛有好轉,牛僧孺幾句話便讓他所有的努力化爲泡影,李德裕怎麼能不恨牛僧孺。歸還維州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斷絕了外族內附之心——來投靠也讓你給遣送回去給宰了!誰還敢叛族內附?後來文宗意識到這一點,對牛僧孺相當不滿。綜上所述,牛讓李歸還維州純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文學名士

  牛僧孺好學博聞,青年時代就有文名。他和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常往來唱和,這在《唐詩紀事》中見到他的一些軼事和詩作。在文學上,他突出的是寫了卷帙浩繁的《玄怪錄》傳奇十卷。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造傳奇之文,薈萃於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錄》」。據學者論,牛僧孺的《玄怪錄》已佚,現僅可從《太平廣記》之中看到引篇。就此而論,雖然他的傳奇多寫怪異奇幻,在現實意義和藝術性上不如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記》、楊巨源的《紅線傳》等。但如他的《韋協律兄》《崔書生》等,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牛僧孺,官至宰輔,死贈太尉,諡曰文簡,在唐代歷史上是個有名人物。但是,對他的祖籍,歷來學者說法不一。魯迅先生說:「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中國小說史略》)張友鶴教授也說是隴西狄道人(見1979年版《唐宋傳奇選注》)。還有1979年3月號《甘肅文藝》上穆青同志的《甘肅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這個觀點。(按:「隴西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

  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說:「牛僧孺,(唐)鶉觚人。」鶉觚,今甘肅靈臺縣,鶉觚縣城故址在縣東南三十裏的邵寨鎮。傳說秦大將蒙恬駐兵於此,太子扶蘇監軍。築城時,有鶉鳥立於祭觚之上,以爲異,遂號鶉觚,旋設縣焉。其城隋大業元年移建於今縣治所,秦屬北地郡,漢、隋、唐屬安定、涇州。

籍貫問題

  關於牛僧孺的籍貫,新舊《唐書》都無明言。但是兩《唐書》提到了他的祖系,都說是「隋僕射奇章公弘之後裔。」考《隋書·牛弘傳》:「牛弘,字裏仁,安定鶉觚人也。」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從幸江都(今江蘇揚州),其年十一月,卒於江都郡,時年六十六。帝傷惜之,賜贈甚厚,歸葬安定,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安侯,諡曰憲。」(《隋書》1309頁)頁這段記載清楚地說明牛弘是靈臺人,並葬於安定郡內。《靈臺縣志》記載,牛弘墓在縣城三十裏。明代巡按薛剛有詩爲證:「史節徑行陰密城,城臨古墓表牛弘。當年不責醉中過,今日能垂身後名。入土剛腸雖已朽,根天友愛祗如生。紛紛振臂爲仇者,過此方知有弟兄。」(注:陰密城,因靈臺縣境在商代爲密須國,故城在今縣西五十裏的百裏鄉古城村,周爲密國,漢代曾改置陰密縣。)

牛僧孺的詩文

粉署爲郎四十春,今來名輩更無人。休論世上升沉事,

且鬥樽前見在身。珠玉會應成咳唾,山川猶覺露精神。

()

但愁封寄去,魔物或驚禪。(《贈白樂天箏》)

惟羨東都白居士,年年香積問禪師。(《贈白》,下同)

()

湜湜頎頎,融昭德輝。不紐不舒,貫成九圍。

武烈文經,敷施當宜。纂堯付啓,億萬熙熙。

()

惜歲歲今盡,少年應不知。淒涼數流輩,歡喜見孫兒。

暗減一身力,潛添滿鬢絲。莫愁花笑老,花自幾多時。

()

胚渾何時結,嵌空此日成。掀蹲龍虎鬥,挾怪鬼神驚。

帶雨新水靜,輕敲碎玉鳴。攙叉鋒刃簇,縷絡釣絲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