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澹園,生於江寧(今南京),祖籍山東日照(今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後曾任南京司業。明代著名學者,著作甚豐,有《澹園集》(正、續編)《焦氏筆乘》《焦氏類林》《國朝獻徵錄》《國史經籍志》《老子翼》《莊子翼》等。

()

人物生平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家。《明史·文苑·焦竑傳》載:「(焦竑)博極羣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爲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家。」《中國藏書家考略》載:「(焦竑)藏書兩樓,五楹俱滿。」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間俗稱爲「焦狀元樓」。

  焦竑幼年、成年家境並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書、集書、抄書及後來條件改善後刻板印書的習慣。集腋成裘,使他成爲晚明最大的私人藏書家,有「北李南焦」之說(李指齊東李開先,山東章丘人,明代戲曲家)。焦竑的藏書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爲自己豐富的藏書,編輯了一部兩卷本的《焦氏藏書目》。藏書樓有「澹園」、「抱甕軒」、「竹浪齋」、「萬軸稷」、「五車樓」、「欣賞齋」,等,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不收羅。《澹生堂藏書訓》記其「金陵焦太史弱侯,藏書兩樓,五楹俱滿。餘所目睹,而一一皆經校讎探討」。錢曾亦稱「近代藏書家,推章丘李(開先)氏,金陵焦氏」。曾編有《焦氏藏書目》2卷、《欣賞齋書目》6卷,均已佚。其「澹園」藏書樓一直保存至1994年,南京修建同仁大廈時被拆,歷經400餘年。焦竑把自己的藏書樓命名爲「五車樓」,把書房命名爲「欣賞齋」——焦竑對收藏到的每一部書,幾乎都經過了親自校勘,並蓋有「澹園焦氏珍藏」、「子子孫孫永保」、「弱侯讀書記」、「竹浪齋品」、「弱侯」、「抱甕軒」、「漪南生」等印章。他的藏書曾經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區私家藏書的最高水準,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對於焦竑的藏書,成爲一些學者研究焦竑的切入點。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焦竑》中寫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廣寒清暑殿中儲。校竑但惜無臣向,《七略》於今未有書。」

  平生和李贄交往最厚。他認爲佛經所說,最得孔孟「儘性至命」精義,漢宋諸儒所注,反成糟粕。企圖引佛入儒,調和兩家思想。刻印古籍甚多,大多是哲學及文學作品。他將讀書札記和論文,彙集成爲了二十卷本的《焦氏筆乘》,成爲焦竑考據與焦竑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

  1996年12月,南京大學教授徐雁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書香》裏,對《焦竑的澹園藏書》給予了專門介紹。2000年底,由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主編、出版的3卷本《中國藏書樓》,給予了系統介紹。

  焦竑的藏書,在他謝世後,其出路爲當時文人所關注。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寫到「餘在南中,聞焦氏書欲賣,急往訊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爲售主……」,一方面,焦氏後人萬不得已,還不想賣掉先祖焦竑珍惜了一輩子的書,所以惜售不零賣;另一方面,黃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麼多錢來整狀求購,後來雖託人求購,但至「餘歸而不果」。

  在焦竑辭世二十多年後,在晚明的兵火動亂中,焦竑的藏書,最終還是散失了;「焦狀元樓」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廈工程中不幸被拆毀。這讓國內外衆多有識之士人扼腕嘆息!開始從諸多方面尋找、搶救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南京大學著名教授徐雁,一直十分關注焦竑及其遺產遺存的保護工作,併爲之奔走呼號。

焦竑的詩文

檐卜林東短牆,曾開寶地齊梁。初春老樹花發,深澗無人水香。

()

周原石鼓奇且綍,幾年蹤跡沈蓬萊。世遙幾得睹拓本,殘章斷碣如瓊瑰。

何人輦載逾千裏,至今照耀黃金臺。河傾崑崙勢曲折,雪壓泰華高崔巍。

()

山下幾家茅屋,村中千樹梅花。

藉草持壺燕坐,隔林敲石煎茶。

()

梅花坐對天如水,月明千裏人千裏。莫上最高樓,長江生別愁。

百年今夕會,且共樽前醉。明日又離歌,天涯奈爾何。

()

西風吹袂弄新晴,月籠明,小梅橫。席上孤琴、又作斷腸聲。

人去青山衰草裏,憑誰共,繞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