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

()

軼事典故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羣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羣,說:「快停下來,棺材裏的人還有救啊!」衆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羣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於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檯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裏人到處找。」衆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衆人的勸說下,方纔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歎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3.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爲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他又爲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乃驗也。」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藥理分析,曼陀羅花含有東莨菪鹼,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曼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於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並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爲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藉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伕,圍着一個小鍋,煮着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伕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伕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纔能有所發現。

  5.李時珍出生在明代一個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生。他自幼也喜歡醫學,長大後當上醫生,並鑽研醫學,成爲中國偉大的醫學家。
  當時,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於是大聲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
  他列舉服食丹藥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藥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
  李時珍說:「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我們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古書上也說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製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鍊金術燒製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裏,對後世影響深遠。

  6.1518年,李言聞的第二個兒子李時珍出世了。當時,沒有一個人會想到這個瘦弱的男孩,日後會成爲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李家後院,種着好多藥草,都是喜歡研究藥學的李言聞採來的。李時珍從蹣跚學步之日起,就和這些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喜歡看這些花草發芽、開花、結果;喜歡看父親怎樣把它們製成草藥,爲別人治病。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對這些草藥的性能日漸瞭解,越發如癡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園之中。當時,醫生被豪紳貴族視爲「下九流」,社會地位十分卑微。李言聞對所受歧視刻骨銘心,自然不願讓聰慧的小兒子重蹈覆轍,而把改換門庭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時珍身上。
  李時珍雖酷愛醫學,但爲了不辜負父親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暫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聰明穎悟,才智過人,14歲便考中了秀才。李言聞樂得心花怒放,以爲這下兒子升騰有望了。誰知事與願違,從17歲起,李時珍接連3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嚴峻的現實,教育了李言聞,使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子,強扭的瓜兒不甜啊。從此,李時珍放棄了功名,一心一意當起了郎中。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一天,李言聞應病家之邀,帶着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只剩下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泄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說道:「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我先給你們開個方子,試試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話再找我父親。」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迫不及待地說:「好,好,郎中的公子開方子還能有錯?」另一個病人也捂着紅腫的雙眼,連連催促時珍開方。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李言聞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忙問:「這是你開的?」時珍小聲回答:「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把病人是什麼症狀,爲什麼要用這些藥,這些藥有什麼性能等等,一股腦兒說了一遍,講得頭頭是道。李言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症下藥,確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着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幹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說起過的那兩人病情-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說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聞看看是怎麼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李言聞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同樣的病,同樣的藥,爲什麼弟弟對,我偏錯了?」李言聞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着,把爲什麼那天時珍要以艾草爲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爲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個果珍說得心服口服。李言聞總是這樣,從醫理和病情兩方面給孩子們灌輸全面的醫學知識,使兩個兒子都大得裨益。

  7.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沖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着無辜的生命。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着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着一個江湖郎中湧進診所。爲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傢夥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藥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說着把給父親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喏,這就是藥渣。」 李時珍抓起藥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裏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藥!」
  「那肯定是藥鋪弄錯了!」年輕人說着,就要往門外衝。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爲一談了。」「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藥鋪有醫書爲據,打官司也沒用。」衆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爲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藥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藥書籍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着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藥界以它們爲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燭光搖曳。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一番宏論,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只有朝廷纔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時珍的心。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歷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爲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8.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聞知李時珍醫術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禮儀和醫務。李時珍本不願與皇親國戚交往,但考慮到楚王也許會幫忙,使朝廷答應重修本草,於是就打點行裝進了王府。不久,便因治癒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難雜症而名揚朝廷,被舉薦擔任了太醫院的醫官。這太醫院,是明王朝的中央醫療機構,院中擁有大量外界罕見的珍貴醫書資料和藥物標本。李時珍在這裏大開眼界,一頭扎進書堆,夜以繼日地研讀、摘抄和描繪藥物圖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醫學精髓。與此同時,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然而,他的建議不僅未被採納,反而遭到無端的譏諷挖苦與打擊中傷。李時珍很快便明白,這裏絕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實現畢生爲之奮鬥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後,他毅然告病還鄉。
  1552年,34歲的李時珍着手按計劃重修本草。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着寫着,問題就來了:所謂本草,是古代藥物學的代稱。它包括花草果木、鳥獸魚蟲和鉛錫硫汞等衆多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由於其中絕大多數是植物,可以說是以植物爲本,所以人們又將藥物直稱爲「本草」。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到李時珍誕生前的400餘年間,歷代本草學家都有不少專著問世,但卻從未有一部能概括這一時期藥物學新進展的總結性著作。李時珍責無旁貸地挑起這副重擔,並意識到了它的分量,卻仍未料到,藥物是那樣的多種多樣,對它們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葉,本是蘄州的三大特產,可以主治風痹、驚搐、癩癬等疾病,是一味貴生藥品。但他從藥販子那兒買來的「白花蛇」,有時是另一種蛇冒充的,跟書上描述的大相徑庭。那麼,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爲了解開這個謎,李時珍曾跟着捕蛇人親自上山,捕捉到一條白花蛇,仔細一看,果然和書上講的一模一樣。
  從此,李時珍走出家門,深入山間田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除湖廣外,先後到過江西、江蘇、安徽、河南等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餘裏。那些種田的、捕魚的、打柴的、狩獵的、採礦的,無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師,爲他提供了書本上不曾有過的豐富藥物知識。

  9.李時珍一路考察,一路爲父老鄉親們治病,深受人們尊敬與依賴。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祕達30年之久,雖多方治療,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還有個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都止不住,怎麼治也不見效。李時珍用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這個方子,也是他從民間採得的。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李時珍深切地感到,這廣闊的田野上,處處都是知識的天地,日日都會有新的收穫。就這樣,李時珍幾十年如一日,在醫學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終於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終於脫稿了。
  遺憾的是,李時珍生前並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終身爲之嘔心瀝血的這部鉅著印行。1593年初秋,這位75歲高齡的老人告別人世時,《本草綱目》還在南京由書商胡承龍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後才印出書籍。
  這部曠世名著有190多萬字,每一個字都浸透着李時珍的心血。書中編入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藥品374 種,並附有藥方11000餘個,插圖 1100餘幅。其規模之大,超過了過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學著述。它綜合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許多領域的科學知識。它那極爲系統而嚴謹的編排體例、大膽糾正前人漏誤的確鑿證據以及繼承中有發揚的科學態度,都令人讚歎不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中國藥學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從17世紀初開始,《本草綱目》就在醫藥學界不脛而走,輾轉傳往世界各地,先後被譯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幾種文字,被公認爲「東方醫學的巨典」。19世紀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評價《本草綱目》,說它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績彪炳,爲祖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蘄州雨湖南岸的李時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崗石砌成的墓門,橫樑上鐫刻着「科學之光」四個大字,這便是華夏子孫對他的最高讚譽。

  10、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原序中自述,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增刪考證而著作成功的。當《綱目》書著作將成,要貢獻朝廷之時,李時珍已經75歲了,也自己預見了將死時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時珍在未逝前,寫了一個上書表遺給其子建元,命他送與皇帝。
  沒多久,神宗萬曆年間,詔修國史,命令中外貢獻四方文籍,建元將父親遺表及本書《綱目》獻予。天子嘉許,朝廷命禮部譽寫,分兩京、各省佈政刊行,從此「士大夫家有其書」。本草之學從這以後纔算是集大成了。李時珍遺書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說:歷代,經久遠年代後,許多的藥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難以辨識的,有些分類不對的,有些藥物有毒卻和那些無毒的藥形態相似,增加採藥困難,這都影響治病的效果。還有些歷代發現的新藥,以前的書中還未記載,於是增補、訂正了許多藥物。舊籍記載的一千五百多種,在《本草綱目》書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種。分爲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據藥物的「正名」爲綱,而「附釋」的則爲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誤,詳細的將其出產地、藥物的氣味、主治都記載於書中。著作本書的參考書籍非常多,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只要有攸關者,都收掇在書中。雖然稱之爲醫書,實際是將萬物以及藥物的理講明瞭。希望皇帝能「特詔儒臣補註,成昭代之典」,如此,本書便能成爲指導醫生們使用的很好的參考典籍。李時珍晚年之時,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脈訣》、《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因爲他的兒子建中當官,所以他被封爲「文林郎」。李時珍不只是一位好的醫生和本草家,他還是一位修神仙之術的修煉人,每晚都打坐煉功,以神仙自命。觀顧景星《李時珍傳》即知:「餘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餘曾大父遊,讀書以日出入爲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 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有一段評述張紫陽八脈經的記載:「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謬也。」正說明了修仙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和醫生所認知有所不同的祕密,就是反觀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爲精通醫學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視「奇經八脈」之祕要。所以在他的《奇經八脈考》中,認爲醫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經八脈」。他說,「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醫而知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牡幽微竅妙得矣。」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蘊藏着許多珍貴的科學遺產。中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藥物知識,大部分載入歷代的本草書籍中。由於本草學中對一些藥物的來源、性質、鑑別、製法及配方的敘述,涉及廣泛的化學知識,因而本草學成了中國古代及中古時代化學的一個豐富內容和源泉,是中國化學史中輝煌成就的一個側面。對本草學做出偉大貢獻的是卓越的藥物學家李時珍。

人物生平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曆1518年7月3日,合新曆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羣衆學習。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爲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中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啓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等地,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後人爲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當地人請教,其中有採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地方藥物。比如蕓薹,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註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薹,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採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裏,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裏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着羣衆冒着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峯山上纔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峯山上。

  那裏有個狻猊(Suān ní)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幹。」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緻。李時珍瞭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採視,對着實物進行比較覈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採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覆諦視」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

  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中國藥物學的空前鉅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爲76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李時珍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