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

拼音:
zuǒ yòu féng yuán
注音:
ㄗㄨㄛˇ 一ㄡˋ ㄈㄥˊ ㄩㄢˊ
釋義:
到處都能碰到取之不盡的源泉。比喻做事、寫作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例子:
續范亭《來南泥灣途中》:「有似池魚入大海,左右逢源空氣香。」
正音:
「逢」,不能讀作「fēng」。
辯形:
「源」,不能寫作「原」。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感情:
左右逢源是貶義
同義:
得心應手、稱心如意
反義:
英語:
have one's 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
俄語:
легко справляться
法語:
avoir la main heureuse(tout va à souhait,sans encombres)
()

典源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1>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解〕

    1. 資:借助。

典故說明

「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一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離婁〉一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造句

    1. 他的知識確實淵博,辯論時左右逢源,滔滔不絕。
    2. 憑他在商場的人脈,他做起生意來左右逢源,一帆風順。
    3. 在一個單位待久了,工作起來自然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4. 多讀書,多領會,寫起文章來,就會有福至心靈,左右逢源的感覺。
    5. 他憑著協商的長才,左右逢源地把事情處理完了,各方面的人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