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注音:
ㄓㄠ ㄙㄢ ㄇㄨˋ ㄙˋ
釋義:
原比喻使用詐術;進行欺騙。後比喻經常變卦;反覆無常。
出處: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
例子: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 燈下漫筆》)
正音:
「朝」,不能讀作「cháo」。
辯形:
「暮」,不能寫作「墓」。
辨析:
朝三暮四和「翻雲覆雨」都可形容反覆無常。但「翻雲覆雨」偏重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反覆無常;毫無節操;貶斥的程度較朝三暮四重。朝三暮四多指規章制度等經常變更;叫人無所適從。而且不僅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可指人對工作和學習的態度。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覆無常的人。
感情:
朝三暮四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
日語:
朝三暮四(ちょうさんぼし)
俄語:
утром петь об одном,а вечером о другом(переменчивый)
德語:
heute so,morgen so(wetterwendisch)
法語:
inconstant(versatile)
()

典源

    《莊子.齊物論》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1>2>3>,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4>,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注解〕

    1. 狙公:相傳為古時善養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
    2. 賦:給予。
    3. 芧:音ㄒㄩˋ,橡樹的果實。
    4. 虧:耗損、減少。

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造句

    1. 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怎會有成就?
    2. 做生意得講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爾反爾。
    3. 他向來厭惡反覆無常,做事絕對不會朝三暮四的。
    4. 她行事向來果斷,不是個朝三暮四的人,別再冤枉她了。
    5. 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