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注音:
一ˇ ㄉㄜˊ ㄅㄠˋ ㄩㄢˋ
釋義:
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
出處: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例子: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變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德報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希望他悔過自新,共同抗日。
正音:
「怨」,不能讀作「yuān」。
辯形:
「怨」,不能寫作「冤」。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感情:
以德報怨是褒義
同義:
以德報德、以直抱怨、以理相待
反義:
忘恩負義無情無義、翻臉無情
英語: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
日語:
徳(とく)をもって恨(うら)みに報(むく)いる
俄語:
платить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
法語:
rendre le bien pour le mal
()

典源

    #《論語.憲問》1>
    或曰:「以德2>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3>,以德報德2>。」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老子》第六三章、《尸子》。
    2. 德:恩澤、恩惠。
    3. 以直報怨:用正直之道回報怨仇。見「以直報怨」。
    4. 以德報德:別人用恩惠待我,我也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見「以德報德」。

    〔參考資料〕

    ■《老子》第六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尸子》(據《太平御覽.卷四○.地部五.太行山》引)
    夫龍門,魚之難也;太行,牛之難也;以德報怨,人之難也。

典故說明

《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造句

    1. 他的以德報怨,使歹徒深受感動,悔不當初。
    2. 與其以德報怨,不如以直報怨;這是孔子給我們的教誨。
    3. 他年紀雖輕,卻能不計前嫌地以德報怨,令人十分欽佩。
    4. 面對這種十惡不赦的罪人,你居然還想以德報怨,真是匪夷所思!
    5. 你們兩家吵了這麼多年,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何不彼此以德報怨,將往事一筆勾消?
    6. 我們不念舊惡,以德報怨,在他們亟需幫助時雪中送炭,終於贏得世界各國同聲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