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籌莫展

拼音:
yī chóu mò zhǎn
注音:
一 ㄔㄡˊ ㄇㄛˋ ㄓㄢˇ
釋義:
籌:計策;辦法;展:施展。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
出處:
《宋史 蔡幼學傳》:「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例子:
平時學習不認真,不求甚解,到用時就會感到知識貧乏,一籌莫展。
正音:
「展」,不能讀作「zǎn」。
辯形:
「籌」,不能寫作「愁」。
辨析:
一籌莫展和「束手無策」;都有「拿不出什麼辦法」的意思。但「束手無策」語義重;較形象;一籌莫展指想不出辦法來對付。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感情:
一籌莫展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not a single plan proposed
日語:
手(て)も足(あし)も出(で)ない
俄語:
никакого выхода не находить
德語:
sich keinen Rat wissen(nicht aus noch ein wissen)
法語:
ne savoir plus que faire(à court de moyens)
()

典源

    《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
    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於講學。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靖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1>旨擯棄2>,其極至於九重3>深拱4>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

    〔注解〕

    1. 忤:違逆、不順從。
    2. 擯棄:遺棄。擯,音ㄅㄧㄣˋ
    3. 九重:指帝王。
    4. 深拱:無為而治。

典故說明

「一籌莫展」原作「一籌不吐」。蔡幼學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寧宗即位時,下詔徵求直言,蔡幼學即上奏,提到為君之道有三:事親、任賢、寬民,其中任賢是很重要的,他說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擠,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認為是製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動作。與皇上親近的臣子本應效忠,但卻因忠言直諫違逆皇上,而遭到遺棄。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造句

    1. 他聳聳肩,攤攤手,表示一籌莫展
    2. 與其坐困愁城,一籌莫展,不如先突圍再說。
    3. 難道事情真是一籌莫展?勞煩大家再去想想。
    4. 只見他在病房外,雙眉緊皺,一籌莫展地走來走去。
    5. 面對這麼龐大的經費需求,地方政府實在是一籌莫展
    6. 面對如此狡猾的歹徒,警方一時之間,還真是一籌莫展
    7. 他把資料弄得如此雜亂,要我立刻理清楚,我還真是一籌莫展呢!
    8. 失業以後,許多人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困境,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9. 明天就要繳房租了,我又借不到錢,真是一籌莫展,不知怎麼辦才好?
    10. 大家一步步來嘗試找出路,總比面面相覷,一籌莫展的情形來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