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

拼音:
yǎn qí xī gǔ
注音:
一ㄢˇ ㄑ一ˊ ㄒ一 ㄍㄨˇ
釋義: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祕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後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出處: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雲傳》:「成都既定,以雲爲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例子:
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偃旗息鼓,捲包而去。(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正音:
「息」,不能讀作「xǐ」。
辯形:
「偃」,不能寫作「揠」。
辨析:
見「銷聲匿跡」。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停止鬥爭等。
感情:
偃旗息鼓是中性
同義:
銷聲匿跡
反義:
英語:
cease fire
日語:
旗(はた)を倒(たお)し鼓(つづみ)を打(う)つのをやめる;やめる,停止(ていし)する
俄語:
со свёрнутыми знамёнами(уходить в подполье)
法語:
rouler ses drapeaux et faire taire ses tambours(cesser toutes activités)
()

典源

    《雲別傳》(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裴松之注引)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2>3>4>。將張著5>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6>長張翼7>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8>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9>,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注解〕

    1. 雲︰趙雲(?∼西元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2. 還:音ㄒㄩㄢˊ,隨即、立刻。
    3. 趣:同「趨」。
    4. 圍:戰事的包圍陣勢。
    5. 張著: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
    6. 沔陽:今陝西沔縣東南,因在沔水之陽而得名。
    7. 張翼:字伯恭,三國蜀人,生卒年不詳。官至綏南中郎將,建興年間因討伐劉冑有功,封為都亭侯,後為鍾會亂兵所殺。
    8. 偃:音ㄧㄢˇ,放倒。
    9. 蹂踐:踐踏。蹂,音ㄖㄡˊ

典故說明

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不但驍勇善戰,也擅長用計取勝。據《雲別傳》(《三國志》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載,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趙雲便率兵來支援,打退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心有不甘,重整軍隊繼續追擊。趙雲回到營地後,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想要關上營寨的大門,堅守陣地。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放倒軍旗,停止戰鼓,故佈疑陣。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毫無動靜,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急忙退兵。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萬箭齊放。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頓時大亂,紛紛逃命,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後來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變成一句成語,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造句

    1. 此行既是偷襲,當然得偃旗息鼓,隱密行蹤。
    2. 我軍勢弱,可偃旗息鼓,埋伏於此,俟機攻其不備。
    3. 連續打了幾天仗,敵軍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陰謀?
    4. 讓我軍來個欺敵之計,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引敵入彀。
    5. 對方既然豎起白旗,我們就暫時偃旗息鼓,靜觀其變吧!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使用類別

    用在「中途廢止」的表述上。

    例句

    1. 得饒人處且饒人,你們的爭執就偃旗息鼓吧!
    2. 我看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鬥下去沒完沒了。
    3. 沒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選,偃旗息鼓地攜妻出國。
    4. 闢建遊樂場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後,偃旗息鼓,無人再提。
    5. 由於警力部署妥善,原來準備械鬥的兩幫人馬,只好偃旗息鼓,紛紛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