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音: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釋義: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例子:
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正音:
「舍」,不能讀作「shè」。
辯形:
「末」,不能寫作「未」。
辨析:
捨本逐末偏重在「做的內容不當」。而「捨近求遠」偏重在「方式不當」。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感情:
捨本逐末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追本求源
英語: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f
日語:
根本を捨てて,末節を求(もと)める
俄語:
забывáть о глáвном и гиáться за чáстностями
德語:
das Pferd beim Schwanz aufzǎumen
法語:
négliger l'essentiel pour s'attacher à l'accessoire
()

典源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
    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3. 事:從事。
    4. 產約:農作物生產量少。約,減少。
    5. 居心:安居鄉土之心。
    6. 好智:喜愛耍小聰明。好,音ㄏㄠˋ
    7. 巧法令:工於玩弄法令。

    〔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四》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典故說明

「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造句

    1. 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味在末節上使力,就是捨本逐末了。
    2. 如果我們不充實內容,只在包裝上下功夫,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3. 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勸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捨本逐末
    4. 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
    5. 現代的父母多半犯了捨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課業成績,卻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