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

拼音:
máng rén mō xiàng
注音:
ㄇㄤˊ ㄖㄣˊ ㄇㄛ ㄒ一ㄤˋ
釋義:
佛經故事;傳說幾個盲人各自撫摸大象的身體;每個人都以爲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說不一;爭論不休。比喻以一點代替全面;看問題片面。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洪進禪師》:「有僧問:『衆盲摸象,各說異端,忽遇明眼人又作麼生?』」
例子: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憑自己主觀的片面瞭解就作判斷,應瞭解事物的全貌。
正音:
「摸」,不能讀作「mē」。
辯形:
「盲」,不能寫作「肓」。
辨析:
盲人摸象與「管中窺豹」有別:盲人摸象含貶義;不作自謙之詞;管中窺豹常作自謙之詞;是中性成語。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感情:
盲人摸象是貶義
同義:
反義:
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英語:
draw a conclusion from incomplete data
()

典源

    《大般涅槃經》卷三○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1>大臣受王敕2>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3>。」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4>;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5>;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注解〕

    1. 爾時:那個時候。
    2. 敕:音ㄔˋ,命令。
    3. 示竟:展示完畢。
    4. 萊茯根:蘿蔔。萊茯,同「蘆菔」。
    5. 木臼:木製的臼。

典故說明

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造句

    1. 對事情只片面了解就下判斷,不等於盲人摸象嗎?
    2. 認識一種新事物的初期,難免會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測。
    3. 像你這樣東一點、西一點地讀書方法,好比盲人摸象,難以融會貫通。
    4. 大家對這個新領域實在都不太了解,於是各說各話,好像在盲人摸象
    5. 自古以來,天文學家對宇宙的解說,往往好像盲人摸象一樣,多所臆測。
    6. 這個問題不如想像的簡單,如果勉強解釋,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錯誤。
    7. 他如果堅持自己以偏概全的見解,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怎能得到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