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網之魚

拼音:
lòu wǎng zhī yú
注音:
ㄌㄡˋ ㄨㄤˇ ㄓ ㄩˊ
釋義:
從網眼裏漏出去的魚。比喻僥倖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網漏於吞舟之魚。」
例子:
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元 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
正音:
「漏」,不能讀作「lù」。
辯形:
「漏」,不能寫作「露」。
辨析:
見「驚弓之鳥」。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用於罪犯。
感情:
漏網之魚是貶義
同義:
亡命之徒喪家之犬、漏網遊魚
反義:
網中之魚
英語:
escape unpunished
俄語:
непойманный враг
()

典源

    《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1>,斲雕而為朴2>,網漏於吞舟之魚3>,而吏治烝烝4>,不至於姦,黎民5>艾安6>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注解〕

    1. 破觚而為圜:削掉棱角,使它變得光滑圓潤。比喻破除嚴刑峻法,使它變得簡易。觚,音ㄍㄨ,多棱角的器物。圜,音ㄩㄢˊㄝ同「圓」。見「破觚為圜」。
    2. 斲雕而為朴:去除雕飾而變為樸實。斲,音ㄓㄨㄛˊ,去除。朴,同「樸」。見「斲雕為樸」。
    3. 吞舟之魚:能吞舟的大魚。比喻犯大罪的人。見「吞舟之魚」。
    4. 烝烝:純厚寬大。
    5. 黎民:百姓、民眾。
    6. 艾安:寧息、安定。艾,音ㄧˋ

典故說明

關於如何治民,孔子曾說:「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並無自發的知恥之心。如果用道德禮教來教導人民,人民不但能夠知恥,而且能自發地改邪歸正。」老子也說:「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即使執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卻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卻不斷地宣導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記,這樣人民反而沒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是法令越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造句

    1. 雖然警方展開大力掃蕩,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沒被抓到。
    2. 高層決定嚴辦所有吃案的失職人員,不許有任何漏網之魚
    3. 警方將販賣軍火的走私集團一舉成擒,沒有漏網之魚
    4. 在這次追捕行動中,警方使盡全力,終於使過去的漏網之魚悉數就逮。
    5. 我們必須儘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緝捕歸案,不能讓他們成為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二、

    語義說明

    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使用類別

    用在「倉皇逃跑」的表述上。

    例句

    1. 知道後有追兵,他急如漏網之魚,向山中逃去。
    2. 當年土匪來劫時,我們就像漏網之魚,沒命地逃離村莊。
    3. 一聽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竄隱匿,有如喪家之犬、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