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克儉

拼音:
kè qín kè jiǎn
注音:
ㄎㄜˋ ㄑ一ㄣˊ ㄎㄜˋ ㄐ一ㄢˇ
釋義:
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出處:
《尚書 大禹漠》:「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例子: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梁太廟樂舞辭 撤豆》)
正音:
「克」,不能讀作「kē」。
辯形:
「克」,不能寫作「刻」;「儉」,不能寫作「檢」。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感情:
克勤克儉是褒義
同義:
省吃儉用、勤儉節約、艱苦樸素
反義:
英語:
diligent and economical
日語:
よく働(はたら)きよく倹約(けんやく)する
俄語:
крепко держáться принципа трудолюбия и бережливости
德語:
fleiβig und sparsam
()

典源

    《書經.大禹謨》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1>,惟汝賢。汝惟不矜2>,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3>,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注解〕

    1. 不自滿假:不自高自大。假,大。
    2. 矜:音ㄐㄧㄣ,驕傲自大。
    3. 伐:自誇。

典故說明

古時洪水經常泛濫成災,人們深受水患之苦。堯帝命鯀去治水,鯀用築堤堵截的方法,治水九年還是失敗。舜帝時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實地勘查,採用了疏通的方法根治了水患。在禹十三年艱苦的治水工作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節衣縮食,與百姓一起辛勤努力,同甘共苦,深受百姓愛戴。舜覺得禹實在是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帝位讓給他,但禹不肯接受。所以舜就告訴禹說:「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意思就是說:舜覺得禹是個很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為國出力,又能節儉地持家,謙虛而不自滿,所以一定可以當得起帝王這個職位。禹在舜的堅持及百姓的擁戴下,終於接受了舜的禪讓,建立了夏朝。後來「克勤克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造句

    1. 臺灣的經濟成就是全體國民克勤克儉得來的果實。
    2. 如果不能克勤克儉地持家,萬貫家財也有耗盡的一天。
    3. 是不是出了什麼事?使一向克勤克儉的他突然揮霍起來。
    4. 越是時局不好,越要克勤克儉地過日子,不能鋪張浪費。
    5. 要不是上一輩的人克勤克儉,我們今天能有如此富裕的生活嗎?
    6. 這些年來他一直都是克勤克儉地過日子,把多餘的錢全捐給了曾經養育他的孤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