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

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注音:
ㄐ一ㄢˋ ㄌ一ˋ ㄨㄤˋ 一ˋ
釋義: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人貪財自私。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爲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例子: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辯形:
「利」,不能寫作「力」;「忘」,不能寫作「妄」。
辨析:
見利忘義和「利令智昏」;都含有「爲私利而做壞事」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不同在於:①見利忘義的「利」;一般指錢財或其他物質上的好處;「利令智昏」的「利」;一般指私利;範圍廣。②見利忘義有「忘義」;忘記正義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智昏」即頭腦糊塗的意思。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見利忘義是貶義
同義:
唯利是圖、見錢眼開
反義:
英語:
forget friendship for profit
()

典源

    《漢書.卷四一.樊噲等列傳》
    贊曰:「仲尼稱:『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言士不繫於世類也。語曰:『雖有茲基,不如逢時。』,信矣!樊噲、夏侯嬰、灌嬰之徒,方其鼓刀僕御販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勤)[勒〕功帝籍,慶流子孫哉?當孝文1>時,天下以酈寄2>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

    〔注解〕

    1. 孝文:劉恆(西元前202∼前157),漢高祖劉邦之子,繼漢惠帝即位。施政採黃老治術,尊行道家的無為而治。仁慈恭儉,廢除殘酷的刑罰。天下豐殷,四境和平。
    2. 酈寄:漢朝人,字況,生卒年不詳。

典故說明

漢高祖過世後,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親呂后掌握政權,其間殘害劉氏親屬,大力提拔呂氏宗親。呂后一死,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機剷除呂氏外戚的勢力,但是周勃一直無法順利入主當時由呂祿掌管的北軍。陳平和周勃知道酈寄和呂祿是好友後,就挾持酈寄的父親酈商,要他騙呂祿出遊,酈寄沒辦法,只好答應。周勃入據北軍後,先誅殺呂祿,接著一一剷除朝中呂氏勢力,使得漢文帝順利的繼位。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這則歷史事件,並且做下評論:漢文帝時,天下人都認為酈寄不顧道義,出賣朋友。但酈寄會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救父親,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安定,不能說他出賣朋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後來「見利忘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造句

    1. 做人要講義氣,不能見利忘義
    2. 你這樣見利忘義,沒人敢和你做朋友。
    3. 見利忘義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4. 他一向見利忘義,貪汙、收賄樣樣都來。
    5. 他雖然很能幹,但見利忘義,得小心提防。
    6. 只要有錢,這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什麼都肯做。
    7. 這個見利忘義的人,你還跟他合作,哪天被出賣了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