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

拼音:
jì wǎng bù jiù
注音:
ㄐ一ˋ ㄨㄤˇ ㄅㄨˋ ㄐ一ㄡˋ
釋義:
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責任。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例子:
既往不咎,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 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正音:
「往」,不能讀作「wàng」;「咎」,不能讀作「jiū」。
辯形:
「既」,不能寫作「即」;「咎」,不能寫作「究」。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對以往的錯不再責備。
感情:
既往不咎是中性
同義:
既往不究
反義:
英語:
let the past be forgotten
日語:
既往(きおう)は問(と)わない
俄語:
не преслéдовать за прóш-лое
德語:
das Vergangene ruhen lassen
法語:
passons l'éponge sur le passé(ne pas revenir sur les erreurs du passé)
()

典源

    《論語.八佾》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1>,遂事不諫2>,既往不咎3>

    〔注解〕

    1. 成事不說:已經做過的事,不便再解說。見「成事不說」。
    2. 遂事不諫:對於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經完成的事。
    3. 咎:責怪,追究罪過。

典故說明

春秋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麼木材比較好?」他回答說:「可以參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時是用松木,殷商時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讓人民『戰栗(通「慄」)』。」孔子後來聽到宰我這番話,覺得他隨便猜測古人的用意,毫無根據,十分不妥當,就說:「已做過的事就不便再解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說話小心,對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加臆測。「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的意思。

造句

    1. 我們就此既往不咎,從今以後仍是好朋友。
    2. 只要你能夠誠心改過向善,我們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3. 戒嚴時期,到處可見「匪諜自首,既往不咎」的標語。
    4. 過去的恩怨,我們就此既往不咎,從今以後依然是好朋友。
    5. 對於知錯能改的學生,校方本著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給予處分。
    6. 你這只是小錯誤,只要能悔改,學校必然既往不咎,給予自新的機會。
    7. 既然他已承認並改正了錯誤,我們站在鼓勵向上的立場,就既往不咎了吧!
    8.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大家才會以既往不咎的心胸原諒你過去種種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