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注音:
ㄏㄨˊ ㄐ一ㄚˇ ㄏㄨˇ ㄨㄟ
釋義:
假:假借;憑藉。狐狸藉着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藉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爲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也。」
例子:
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正音:
「假」,不能讀作「jià」。
辯形:
狐,不能寫作「孤」;假,右部不能寫作「段」。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感情:
狐假虎威是貶義
同義:
反義:
獨步天下、獨擅勝場
英語:
The fox borows the tiger's fierceness
日語:
虎(とら)の威(い)を借(か)る狐
俄語:
опирáться на силу своих хозяев
德語:
der Fuchs macht sich die Macht des Tigers zunutze--mit der Macht eines anderen imponieren
法語:
se prévaloir de ses relations avec les puissants pour en imposer(bluffer)
()

典源

    #《尹文子》逸文(據《太平御覽.卷四九四.人事部.詭詐》引)
    1>求百獸食之,得狐2>。狐曰:「子無食我也,天帝令我長百獸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不走5>乎?」虎以為然,故遂與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己而走,以為畏狐也。

    〔注解〕

    1. 虎:一種形似貓而體形碩大的動物,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狩獵,以鹿、羊、豬等為食。
    2. 狐:一種形似犬的動物,較犬而小,體瘦,面部較長。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長,毛多為赤黃色。性聰明敏感,喜食野鼠、鳥類、家禽等。
    3. 長百獸:為百獸之長,即作百獸之王。長,音ㄓㄤˇ
    4. 逆:違逆,違背。
    5. 走:逃跑。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戰國策.楚策一》、《春秋後語》(據《太平御覽.卷九○九.獸部二一.狐》引)、漢.劉向《新序.卷二.雜事》

典故說明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於《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戰國策》。《戰國策》所記載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將,威震四方。楚宣王便問群臣:「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群臣都無言以對,只有江一打了個比方說:「老虎專門捕獵各種動物為食,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領地,有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御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其實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樣。」這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造句

    1. 他平日依仗著出身官家,狐假虎威,欺負他人。
    2. 頭兒出來我都不怕,我還怕那些狐假虎威的小土匪?
    3. 今日給你點名分,你可別就狐假虎威,到處招搖惹事。
    4. 哼!他以為有個總經理岳父,就可以狐假虎威亂欺人?
    5. 他只是董事長身邊的司機,卻常狐假虎威地發號施令。
    6. 你何必怕他?他只不過是在狐假虎威,虛張聲勢罷了!
    7. 這可惡的奸臣仗著國君的信任,就會狐假虎威欺壓忠臣。
    8. 我實在看不慣他那狐假虎威的醜態,恨不得給他一巴掌!。
    9. 這些惡人儘在老百姓面前狐假虎威,一碰到大官無不哈腰鞠躬。
    10. 他也沒啥本事,只因為出身官家,便狐假虎威,為非作歹起來了。
    11. 發生戰爭的時候,往往有人狐假虎威,仗著敵人威勢反過來欺壓自己同胞。
    12. 平常這批人仗著老爺狐假虎威,如今老爺失勢,這批人當然成為過街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