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重致遠

拼音:
fù zhòng zhì yuǎn
注音:
ㄈㄨˋ ㄓㄨㄥˋ ㄓˋ ㄩㄢˇ
釋義:
負:揹着;致:送到。揹着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
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趙憙傳》:「更始曰:『繭慄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例子: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膏液》:「人間負重致遠,恃有舟車。」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補語;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
感情:
負重致遠是中性
同義:
英語:
bear a heavy burden and cover a long distance
()

典源

    《六韜.卷六.犬韜.練士》
    武王問太公曰:「練士之道奈何?」太公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彊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陳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倖用之士』;有材技兼人1>,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2>,名曰『待命之士』,此軍之服習3>,不可不察也。

    〔注解〕

    1. 兼人:一人任二人的事,勝過他人。
    2. 卒: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百人一組為卒。
    3. 服習:清楚、熟悉。

典故說明

「負重」是指背負重物或擔負重任。「致遠」則是指到達遠方。此語見用於《六韜》。六韜,指文、龍、虎、豹、犬、韜。相傳為姜太公望所撰,為古兵書。在《六韜.卷六.犬韜.練士》中,周武王問太公如何選擇士兵,太公回答,挑選士兵,應該按照不同人才的類型來加以選擇,分成各種不同的隊伍。其中「能負重致遠者」,也就是能夠背負重物到達遠處的士兵,應該集中為一隊。這是軍隊中所必須熟悉的道理,不可以不明察。後來「負重致遠」用來比喻能夠擔負重責大任。

造句

    1. 我對他有份負重致遠的期許,盼他盡心盡力扛起重任來。
    2. 以他的能力與毅力,必能負重致遠,為公司創造新契機。
    3. 他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心,如何能負重致遠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責任?
    4. 今天讓我來擔任防疫處長,這是件負重致遠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5. 辦好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所以負責的官員必須要有負重致遠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