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

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注音:
ㄉㄚˋ ㄓˋ ㄖㄨㄛˋ ㄩˊ
釋義: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出處: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例子:
執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於是乎在。(章炳麟《箴新黨論》)
辯形:
「智」,不能寫作「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鋒芒。
感情:
大智若愚是中性
同義:
反義:
不可一世、鋒芒畢露、愚不可及
英語:
A wise man looks stupid.
日語:
大知 (たいち)は愚 (ぐ)の如 (ごと)し
()

典源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據《蘇軾文集.卷四七.啟》引)
    伏惟致政觀文少師。全德難名,巨材不器。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縱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疑。而乃力辭於未及之年,退託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1>,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注解〕

    1. 大勇若怯:指十分勇敢的人,往往表面看起來似乎怯懦。見「大勇若怯」。

典故說明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為他當時任官太子少師,也就是太子的老師,所以蘇軾才稱他作歐陽少師。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史學家。蘇軾亦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實為歐陽修的後輩,甫入京時,因受到歐陽修的大力提攜,所以對他一直非常的欽服。〈賀歐陽少師致仕啟〉為歐陽修辭官獲准後,蘇軾寫給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稱頌他的勇氣與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這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蘇軾的這兩句話明顯脫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氣的人,反而不會去彰顯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會去賣弄他的聰明。後來「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出現「大智若愚」的書證如明.李贄《焚書.卷三.雜述.李中谿先生告文》:「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欲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篤也如此。」

造句

    1. 這位長者的為人處世,令人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感覺。
    2. 大智若愚,可以避災免禍;鋒芒畢露,往往遭嫉受害。
    3. 老李是一個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我們應該多向他請教。
    4. 小慧看起來呆呆的,讀起書來卻過目不忘,難怪老師說她大智若愚
    5. 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關的事,他都糊裡糊塗,屬他份內的事,卻一清二楚。
    6. 媽媽說爸爸是大智若愚,因為他只聽得見願意聽的話,其他的話,都裝作聽不見。
    7. 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不太靈光,沒想到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靠他來解決,真是大智若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