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注音:
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
釋義:
爾: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例子:
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正音:
「爾」,不能讀作「ér」。
辯形:
「爾」,不能寫作「耳」、「而」。
辨析:
出爾反爾和「反覆無常」都形容常常變卦。但出爾反爾偏重在說話上;指說話前後不一致或說話不算數;「反覆無常」偏重在表現上;強調行爲變化無常。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覆無常的人。
感情:
出爾反爾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go back on one's words
日語:
前言(ぜんげん)を翻(ひるが)えす
德語:
einmal so,einmal so(verǎnderlich)
法語:
volte-face
()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下》
    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2>者,反3>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解〕

    1.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約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 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
    3. 反:同「返」,還報。

典故說明

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造句

    1. 你待父母不孝,當心出爾反爾,日後兒女也如此待你。
    2. 今天這罪是你自惹的,出爾反爾,莫怪別人。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反覆」、「前後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1. 做人說話要講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2. 你們如此出爾反爾,我們談不下去了。
    3. 你放心,我說了算數,絕不會出爾反爾
    4. 他說話老是出爾反爾,誰願意跟他做朋友?
    5. 人生在世就講個信字,出爾反爾,難以立信。
    6. 他老是搞這種出爾反爾的把戲,實在叫人生氣。
    7. 他說話矛矛盾盾,出爾反爾,真不知結論為何?
    8. 你才答應,又馬上反悔,如此出爾反爾,我們怎麼合作?
    9. 當今世道混亂,笑裡藏刀多有人在,更何況是出爾反爾
    10. 請你別怪我出爾反爾,實在因為此事過於複雜,我一時考慮得不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