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

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
注音:
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
釋義:
茅廬:草屋。原意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功。後比喻剛進入社會或工作崗位;缺乏經驗。
出處: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例子:
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廬」,我們準可以掃光他!(魯迅《彷惶 高老夫子》)
辯形:
「茅廬」,不能寫作「毛蘆」。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剛出道。
感情:
初出茅廬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日語:
初めて世間(せけん)に出(で)る
德語:
jung und underfahren
法語:
débutant(bec jaune)
()

典源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雲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于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纔收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後人有詩曰:「博望1>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2>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殘軍,自回許昌。

    〔注解〕

    1. 博望:縣名。地約在今河南省南陽縣東北。漢時設置,為武帝封張騫的侯國。相傳諸葛亮曾在這裡用火攻,打敗了夏侯惇十萬大兵。
    2. 直須:竟須、還要。

典故說明

《三國演義》記載了一段諸葛孔明出任劉備軍師的故事: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有權勢的人各個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漢代宗室後裔劉備,也打著興復漢室的名號起兵。屯兵新野時,劉備從徐庶口中得知,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識,去了三次,終於以誠意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幫助他打天下。這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經過。當時對於諸葛亮如此備受禮遇,遭到許多人側目,認為他並無多大才能。在諸葛亮來到軍中不久,曹操派夏侯惇領十萬大軍來攻。由於兩方軍力懸殊,形勢危急,諸葛亮於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狹小的特性和曹軍輕敵的心理設下計謀。他指派趙雲為前部,交戰時佯裝打不過,引夏侯惇的軍隊深入博望坡,趁機發動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計,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結果士兵死傷慘重,劉備軍隊大獲全勝。《三國演義》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勞。後來「初出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造句

    1. 初出茅廬,一切不懂,請大家多指教。
    2. 初出茅廬就一鳴驚人,果是英雄出少年!
    3. 當時我初出茅廬,對行裡的規矩根本不清楚。
    4. 請大家對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多鼓勵,少批評。
    5. 他必定相當出色,所以初出茅廬,老總就委以重任。
    6. 我雖然初出茅廬,缺少經驗,卻有一股學習的熱誠。
    7. 他這初出茅廬的小伙子,怎比得過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手?
    8. 我怕他初出茅廬,為求表現,埋頭硬幹,惹了禍還不知。
    9. 想不到他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作家十分關愛,指導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