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勝枚舉

拼音:
bù shèng méi jǔ
注音:
ㄅㄨˋ ㄕㄥˋ ㄇㄟˊ ㄐㄨˇ
釋義:
勝:盡;枚:個。無法一個一個全部列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出處: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而宋人撰述不見於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例子:
祖國風光秀麗,名勝古蹟不勝枚舉。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辯形:
「枚」,不能寫作「沒」。
辨析:
不勝枚舉和「舉不勝舉」;都形容數量極多。有時可通用。但不勝枚舉偏重於所舉的是同一類的人或事物;「舉不勝舉」偏重於所舉的不只限於同一類的人或事物。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補語;用於列舉的場合。
感情:
不勝枚舉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too numerous to be counted(can be multiplied indefinitely)
日語:
枚挙 (まいきょ)にいとまなし
俄語:
невозмóжно перечéсть
德語:
im einzelnen nicht mehr aufzǎhlbar(und viele ǎhnliche)
法語:
trop nombreux pour être cités,énumérés(inalculable)
()

典源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三九.俗語有所自》1>
    「積財千萬,不如薄藝隨身;教兒嬰孩,教婦初來」,見《顏氏家訓》;「生為人所咀嚼,死為人所懽快」,見左雄語;「舉頭三尺有神明」,見徐鉉語;「龍生龍,鳳生鳳」,見丹霞語;「對牛彈琴」、「作死馬醫」、「冷灰豆爆」皆見禪錄。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蔡沈《書經集傳.卷五.無逸》。

    〔參考資料〕

    宋.蔡沈《書經集傳.卷五.無逸》
    又下文周公言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及云者,因其先後次第而枚舉之辭也。

典故說明

「不勝枚舉」原作「不可枚舉」。「枚」是計算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個」,「枚舉」即是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追溯一些俗語的可能來源。王楙舉出古書中的相關資料,類似的說法很多,實在無法一一舉出,也就是「不可枚舉」。後來「不勝枚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不勝枚舉」較早的書證如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藝文志脫漏》:「而宋人撰述,不見於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造句

    1. 巴黎市區中處處可見街頭藝術家,而且崛起於此地的名人不勝枚舉
    2. 哥哥向來品學兼優,在各項競賽中也是無往不利,所獲獎項多得不勝枚舉
    3. 他是個成名已久的網球選手,叱吒於國際各大比賽,得獎紀錄多得不勝枚舉
    4. 爸爸從小就集郵,世界各國的郵票都有,多得不勝枚舉,花一天一夜都看不完。
    5. 「成仁取義」的風骨一向為人稱頌,歷史上可以列舉出來的事例多得不勝枚舉,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
    6. 中文裡的成語多得不勝枚舉,而且大部分都是不知典故就無法瞭解真正的意涵,讓外國人學起來倍感辛苦。
    7. 大自然裡所孕育的藥用植物多得不勝枚舉,而且頗具療效,只是現代人多求助於西洋化學藥品,而忽略了這些珍貴的寶物。
    8. 由於每個人對待事物、說解事物的態度與方法不同,同樣的一個問題可能出現的答案,往往多得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不應侷限孩童的想像空間,要求他們只能認同某一個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