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注音:
ㄅ一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
釋義:
膏肓:我國古代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爲「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年》:「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公曰:『良醫也。』厚爲之禮而歸之。」
例子:
吾觀劉琦過於酒色,病入膏肓,今見面黃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正音:
「肓」,不能讀作「máng」。
辯形:
「肓」,不能寫作「盲」。
辨析:
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藥」;都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但病入膏肓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不可救藥」偏重在「救」、「藥」;比喻毛病很重;無法挽救;而且適用範圍比病入膏肓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用於事物或人。
感情:
病入膏肓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have no hope of recovery
日語:
病(やま)い膏肓(こうこう)に蕑る,病気が不治の状態に蕑ったこと
俄語:
на краю могилы
法語:
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
()

典源

    《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秦1>,秦伯使醫緩2>3>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4>,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5>之上、膏6>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7>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注解〕

    1. 秦:春秋時國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地約在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到了戰國孝公時定都咸陽,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緩:春秋時秦國名醫,生卒年不詳。
    3. 為:指醫治。
    4. 豎子:兒童。
    5. 肓:音ㄏㄨㄤ,人體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
    6. 膏:古代稱心下脂肪。
    7. 達:指針。

典故說明

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之後就生病了。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在緩還沒到達之前,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緩是個良醫,我怕會受到傷害,要逃到哪裡才好?」另一個就說:「只要躲到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等緩到了晉國,診視過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沒多久就過世了。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病入膏肓」,用來指人病重,無藥可救;亦用於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造句

    1. 患病就得就醫,難道要等到病入膏肓嗎?
    2. 從檢驗報告來看,他已病入膏肓,情況很不樂觀。
    3. 老太太一直懷疑自己病入膏肓,所以終日唉聲嘆氣。
    4. 自從知道病入膏肓後,他反倒樂觀起來,病房總是充滿笑聲。
    5. 那位老先生雖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但仍然堅持參與既定的公益活動。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使用類別

    用在「程度嚴重」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難以為繼了。
    2. 他們再這樣胡搞下去,問題終將病入膏肓,難以挽救。
    3. 這種人惡性深植,早已病入膏肓,光用話勸已沒有用了。
    4. 這些歹徒真是惡習難改,病入膏肓,希望法官判以極刑!
    5. 染上毒癮若不能立即戒斷,到了病入膏肓時,想戒也沒用了。
    6. 一個政府縱容官吏舞弊營私,那正是導致國事病入膏肓的因由。
    7. 一個團體的腐敗如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任誰也無法挽救它了。
    8. 雖然大家都認為他已經病入膏肓,王老師仍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浪子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