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百勝

拼音:
bǎi zhàn bǎi shèng
注音:
ㄅㄞˇ ㄓㄢˋ ㄅㄞˇ ㄕㄥˋ
釋義:
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衆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衆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例子: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宋 蘇軾《留侯論》)
正音:
「勝」,不能讀作「shéng」。
辯形:
「戰」,不能寫作「站」。
辨析:
「百戰」在此泛指次數多。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感情:
百戰百勝是中性
同義:
反義:
一觸即潰望風披靡、屢戰屢敗
英語:
gain every battle(victorious in every battle)
日語:
百戦百勝,戦えば必ず勝つ
俄語:
непобедимый(всепобеждáющий)
德語:
jede Schlacht gewinnen(unbesiegbar)
法語:
cent batailles livrées,cent victoires gagnées
()

典源

    #《管子.七法》1>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內,然後兵出乎境。計未定於內而兵出乎境,是則戰之自勝,攻之自毀也。是故張軍而不能戰,圍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實,三者見一焉,則可破毀也。故不明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敵人之情,不可約也;不明于敵人之將,不先軍也;不明于敵人之士,不先陳也。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2>擊敺3>眾白徒4>,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孫子.謀攻》。
    2. 教卒練士:訓練精良之士卒。
    3. 敺:音ㄑㄩ,同「驅」,驅逐、驅趕。
    4. 白徒:未經訓練的兵卒;臨時征集的壯丁。

    〔參考資料〕

    《孫子.謀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典故說明

「百戰百勝」意謂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指每戰必勝,所向無敵。這個成語出自《管子.七法》。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奉為法家之祖。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他輔佐齊桓公治國,完成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桓公尊為「仲父」。〈七法〉此篇以論兵為核心,是全書中一篇重要的軍事論文,詳述了有系統的軍事思想。其中提到「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意思就是說:如果能用多數去進攻少數,用治國去進攻亂國,用富國去進攻窮國,用賢能的將帥去進攻無能的將帥,用訓練有素的士兵去進攻未經訓練的士卒,這樣一定能夠打十場仗就贏十次,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後來「百戰百勝」被用來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在《孫子.謀攻》也可看到這個成語,內容則是敘述:孫子提出「謀攻」,以謀略方法作戰,運用政治或外交的方法,來使敵人屈服,而不使用武力戰。因為他認為,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如果能不必打戰,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造句

    1. 王將軍領兵作戰總是百戰百勝,威名令敵人聞風喪膽。
    2. 這個投手球速極快,只要有他上場,球隊必定百戰百勝
    3. 我們不只要了解對方,更要了解自己,這樣才能百戰百勝
    4. 由於他冷靜分析,又能知己知彼,所以在商場上總是百戰百勝
    5. 這支球隊得以在競技場上百戰百勝,除教練善於用兵外,球員個個驍勇善戰亦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