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注音:
ㄓㄤ ㄍㄨㄢ ㄌ一ˇ ㄉㄞˋ
釋義: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出處: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例子:
但老船伕卻作錯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了。(沈從文《邊城》十四)
正音:
「冠」,不能讀作「guàn」。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感情:
張冠李戴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
日語:
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俄語:
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
德語:
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
法語:
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confondre deux choses)
()

典源

    #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喫酒李公醉》1>
    唐武后時,有「張公喫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搆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

    〔參考資料〕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
    諺云:「張公帽棳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于長隱君乃岸幘而褻禮,木子居士反峨冠而壯儀。」亦可謂善謔者。

典故說明

「張冠李戴」這句成語,原本出自唐朝的諺語「張公帽兒李公戴」。「張公」是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李公」則是指武則天的丈夫中宗,當時人可能用這句話來暗諷武則天不守婦道,私生活淫亂,就好像把這個人的帽子,錯給那個人穿戴。與此類似意思的諺語,還有「張公喫酒李公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等。後來「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實不符或弄錯事情、對象。

造句

    1. 你一定要看仔細,可別張冠李戴,錯怪了人。
    2.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張冠李戴,鬧了不少笑話。
    3. 媽媽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張冠李戴,弄得我們啼笑皆非。
    4. 他說過五關斬六將是張飛的事,這不是張冠李戴,胡說八道嗎?
    5. 寫人物傳記最怕考證不實,一不小心就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來。
    6. 歹徒想使用張冠李戴的矇混技倆逃避刑責,結果被警方一眼識破。
    7. 再怎麼離譜,你總不能把林黛玉張冠李戴地誤成《水滸傳》人物吧!
    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詩句,你怎麼張冠李戴地說是白居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