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恥

拼音:
tián bù zhī chǐ
注音:
ㄊ一ㄢˊ ㄅㄨˋ ㄓ ㄔˇ
釋義:
指對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爲安然處之;不以爲恥。恬:安然、滿不在乎。
出處:
呂祖謙《東萊博議 衛禮至殺邢國子》:「衛禮至行險僥倖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後。」
例子:
「打這個恬不知恥的走狗!」臺下一片激怒的喊聲,還是震動了臺上的胡博士。(楊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正音:
「恬」,不能讀作「guā」。
辯形:
「恬」,不能寫作「括」。
辨析:
恬不知恥與「厚顏無恥」區別在於:恬不知恥偏重於「恬」;「知」指做了壞事;也無動於衷;多指壞人沒有心理上的羞恥感;而「厚顏無恥」偏重在「厚」和「無」;指人「臉皮厚」;不怕羞恥。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感情:
恬不知恥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shameless
俄語:
бесстыдный(бессовестный)
德語:
ohne Schamgefühl(schamlos)
法語:
sans bergogne(éhonté)
()

典源

    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八.毛詩卷染油代燭》
    倪芳飲後,必有狂怪1>,恬然2>不恥。或以《毛詩》3>卷染油代燭,醉遊徹曉4>

    〔注解〕

    1. 狂怪:瘋狂怪異的行為。
    2. 恬然:安然自得的樣子。恬,音ㄊㄧㄢˊ
    3. 《毛詩》:今本《詩經》,為毛亨傳注,故又稱《毛詩》。《詩經》在漢代有齊、魯、韓、毛四家之學,獨存《毛詩》,流傳至今。
    4. 徹曉:整個晚上到天亮。

典故說明

「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別古怪。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裡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油當作蠟燭。他點著這個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盪了一夜。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造句

    1. 他做出那些醜事後,竟然還恬不知恥地到處張揚。
    2. 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會漸漸變得恬不知恥,失去人格。
    3. 做出這種人神共憤的事,你竟然還恬不知恥,難道就真的沒有一點良知嗎?
    4. 這個人竟然剽竊別人尚未發表的作品,還大言不慚地反誣別人抄襲,真是恬不知恥
    5. 這個嫌犯真是恬不知恥,明明做了壞事,反而將過錯推到被害人身上,實在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