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虛傳

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注音:
ㄇ一ㄥˊ ㄅㄨˋ ㄒㄨ ㄔㄨㄢˊ
釋義:
虛:不真實。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出處:
陳壽《三國志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例子:
系船白麪問溪翁,名不虛傳說未通。(宋 華嶽《白麪渡》詩)
正音:
「傳」,不能讀作「zhuàn」。
辨析:
名不虛傳與「名副其實」有別:名不虛傳的「名」專指「名聲」;不指「名稱」。「名副其實」的「名」可指名聲;也可指名稱。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感情:
名不虛傳是褒義
同義:
名副其實
反義:
英語:
be true to its fame
日語:
名実ともにそなわる,名実相伴っている,評判にたがわない
俄語:
заслуженная репутáция
德語:
der gute Ruf entspricht der Wahrheit(zu Recht in gutem Ruf stehen)
()

典源

    1. 《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
      ※太史公1>曰:「吾嘗過薛2>,其俗閭里3>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4>殊。問其故,曰:『孟嘗君5>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春秋時邾國,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戰國時改為鄒,為楚所滅。魯,周朝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地約在今山東省滋陽縣、江蘇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以曲阜為國都,後為楚國所滅。
      5. 孟嘗君:指田文,戰國時齊之公族,生卒年不詳。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稱號。好養賢士,食客數千人。※
    2. 《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
      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1>,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注解〕

      1. 絜:音ㄐㄧㄝˊ,通「潔」,清明、清廉。

典故說明

「名不虛傳」原作「名不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在他擔任上卿時,受封古代薛國之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殘暴,和附近鄒、魯地方的人不一樣。問了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許多人慕名而來,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司馬遷因此說「名不虛矣」!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傳.序》,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但因為廉節、有義氣,又懂得謙讓,因而贏得世人的稱頌,絕非空有其名,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文中也用了「名不虛立」之語。後來「名不虛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造句

    1. 故宮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虛傳的文化寶庫。
    2. 阿里山雲海為臺灣名景之首,真是名不虛傳
    3. 久聞她的琴藝非凡,今日親自聆聽,果真名不虛傳
    4. 久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到桂林一遊,果然名不虛傳
    5. 這家餐館口碑甚佳,今日前來飽餐一頓,果然是名不虛傳
    6. 眼前的一座座冰雕,巧奪天工,北海道雪祭確實名不虛傳
    7. 這座峽谷的風光,名聞遐邇,今日來遊,氣勢磅薄,果然名不虛傳
    8. 雲門舞集的舞藝出神入化,今天親眼目睹,果然名不虛傳,讓人佩服。
    9. 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