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籬下

拼音:
jì rén lí xià
注音:
ㄐ一ˋ ㄖㄣˊ ㄌ一ˊ ㄒ一ㄚˋ
釋義:
寄:依靠;籬:籬笆。依附在別人的籬笆下。原形容詩文創作因襲他人而無獨創。現指依附別人生活;不能自立。
出處:
《南齊書 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
例子:
魯想到自己從前在山東省裏的時候,雖靠姊夫的光當了文案,然而終是寄人籬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
辯形:
「籬」,不能寫作「蘺」。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寄人籬下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rely on sb. for a living
日語:
居候 (いそうろう)になる,他人の厄介(やっかぃ)になる
俄語:
жить в чужóм дóме
德語:
die Füβe unter js Tisch strecken(jm auf der Tasche liegen)
法語:
vivre aux dépens d'autrui,aux crochets d'autrui
()

典源

    #《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
    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白黑談論,鮮能抗拒。永明中,遇疾,為(問)[門〕律自序曰:「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夫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政當1>使常有其體。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2>,寄人籬下。」

    〔注解〕

    1. 政當:即正當。
    2. 因循: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南史.卷三二.張劭列傳》

典故說明

「寄人籬下」原是指寄居在別人屋下,不能自主。在《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中被用來比喻作品因襲他人。內容記載南北朝時,南朝的齊國有個奇人叫張融,他身材五短、外貌醜陋,但卻精神飽滿,特立獨行,不拘小節。齊高帝非常喜歡他,常常接見他,說他這個人真是空前絕後。見他衣著破爛,還將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給他,表示兩人的情誼。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獨創一格,引起文壇相當大的震憾,並在〈門律自序〉這篇文章中闡述自己為文的觀點,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文章並沒有所謂的常體,文人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寄人籬下」,一味依託前人,守舊習而不改新,不能自創一格。但這句成語後多用其字面義,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造句

    1. 我雖是寄人籬下,但姑父母對我都很好。
    2. 自從父母雙亡後,他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3. 也許是寄人籬下久了,養成她自卑懦弱的個性。
    4. 她每次想到自己寄人籬下的委屈,就傷心掉淚。
    5. 我得趕快出去找份工作,總不能一輩子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6. 這些人本來都有家的,只因大地震,只好投奔親戚,寄人籬下
    7. 我寧可住在這破茅草屋中,也不願去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過日子。
    8. 想到此種寄人籬下的生活,非英雄好漢所當為,他的內心就極為苦悶。
    9. 借住朋友家多年,這對小夫妻終於租了棟小公寓,脫離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10. 我雖生來孤苦,從小寄人籬下,受盡痛楚,但能發憤圖強,努力不懈,乃有今日的成就。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作品因襲守舊,不能自創一格。

    使用類別

    用在「抄襲剽竊」的表述上。

    例句

    1. 你寫文章要是一味模仿別人的風格,寄人籬下久了便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2. 文章創作,必須獨樹一幟,別創風格,否則因循守舊,寄人籬下,終究難成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