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朗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注釋: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於晉無禮。以,因爲,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於,對於。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於,對,介詞。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聲。)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譯文: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爲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注釋:  佚之狐:鄭國大夫。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辭:推辭。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猶:尚且。無能爲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爲,做。已,同「矣」,語氣詞,了。用:任用。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然:然而。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譯文: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爲(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注釋:  縋: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運。既:已經。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越國以鄙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雄厚。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爲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共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嘗爲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爲,給予。賜,恩惠。爲···賜:施恩。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朝濟而夕設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濟,渡河。設版,修築防禦工事。版,築土牆用的夾板。朝,在早晨。厭:通「饜」,滿足。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爲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裏作用動詞。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後,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闕:侵損,削減。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注: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註爲「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說」同「悅」,喜歡,高興。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注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微:沒有。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選自《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注音

   ㄐㄧㄣˋ ㄏㄡˊ 、 ㄑㄧㄣˊ ㄅㄛˊ ㄨㄟˊ ㄓㄥˋ , ㄧˇ ㄑㄧˊ ㄨˊ ㄌㄧˇ ㄩˊ ㄐㄧㄣˋ , ㄑㄧㄝˇ ㄦˋ ㄩˊ ㄔㄨˇ ㄧㄝˇ 。 ㄐㄧㄣˋ ㄐㄩㄣ ㄏㄢˊ ㄌㄧㄥˊ , ㄑㄧㄣˊ ㄐㄩㄣ ㄈㄢˋ ㄋㄢˊ 。

   ㄧˋ ㄓ ㄏㄨˊ ㄧㄢˊ ㄩˊ ㄓㄥˋ ㄅㄛˊ ㄩㄝ :「 ㄍㄨㄛˊ ㄨㄟˊ ㄧˇ , ㄖㄨㄛˋ ㄕˇ ㄓㄨˊ ㄓ ㄨˇ ㄐㄧㄢˋ ㄑㄧㄣˊ ㄐㄩㄣ , ㄕ ㄅㄧˋ ㄊㄨㄟˋ 。」 ㄍㄨㄥ ㄘㄨㄥˊ ㄓ 。 ㄘˊ ㄩㄝ :「 ㄔㄣˊ ㄓ ㄓㄨㄤˋ ㄧㄝˇ , ㄧㄡˊ ㄅㄨˋ ㄖㄨˊ ㄖㄣˊ ; ㄐㄧㄣ ㄌㄠˇ ㄧˇ , ㄨˊ ㄋㄥˊ 爲 ㄧㄝˇ ㄧˇ 。」 ㄍㄨㄥ ㄩㄝ :「 ㄨˊ ㄅㄨˋ ㄋㄥˊ ㄗㄠˇ ㄩㄥˋ ㄗ˙ , ㄐㄧㄣ ㄐㄧˊ ㄦˊ ㄑㄧㄡˊ ㄗˇ , ㄕˋ ㄍㄨㄚˇ ㄖㄣˊ ㄓ ㄍㄨㄛˋ ㄧㄝˇ 。 ㄖㄢˊ ㄓㄥˋ ㄨㄤˊ , ㄗ˙ ㄧˋ ㄧㄡˇ ㄅㄨˊ ㄌㄧˋ ㄧㄢ !」 ㄒㄩˇ ㄓ 。

   ㄧㄝˋ ㄓㄨㄟˋ ㄦˊ ㄔㄨ , ㄐㄧㄢˋ ㄑㄧㄣˊ ㄅㄛˊ , ㄩㄝ :「 ㄑㄧㄣˊ 、 ㄐㄧㄣˋ ㄨㄟˊ ㄓㄥˋ , ㄓㄥˋ ㄐㄧˋ ㄓ ㄨㄤˊ ㄧˇ 。 ㄖㄨㄛˋ ㄨㄤˊ ㄓㄥˋ ㄦˊ ㄧㄡˇ ㄧˋ ㄩˊ ㄐㄩㄣ , ㄍㄢˇ ㄧˇ ㄈㄢˊ ㄓˊ ㄕˋ 。 ㄩㄝˋ ㄍㄨㄛˊ ㄧˇ ㄅㄧˋ ㄩㄢˇ , ㄐㄩㄣ ㄓ ㄑㄧˊ ㄋㄢˊ ㄧㄝˇ , ㄧㄢ ㄩㄥˋ ㄨㄤˊ ㄓㄥˋ ㄧˇ ㄆㄟˊ ㄌㄧㄣˊ ? ㄌㄧㄣˊ ㄓ ㄏㄡˋ , ㄐㄩㄣ ㄓ ㄅㄛˊ ㄧㄝˇ 。 ㄖㄨㄛˋ ㄕㄜˋ ㄓㄥˋ ㄧˇ 爲 ㄉㄨㄥ ㄉㄠˋ ㄓㄨˇ , ㄒㄧㄥˊ ㄌㄧˇ ㄓ ㄨㄤˇ ㄌㄞˊ , ㄍㄨㄥˋ ㄑㄧˊ ㄈㄚˊ ㄎㄨㄣˋ , ㄐㄩㄣ ㄧˋ ㄨˊ ㄙㄨㄛˇ ㄏㄞˋ 。 ㄑㄧㄝˇ ㄐㄩㄣ ㄔㄤˊ 爲 ㄐㄧㄣˋ ㄐㄩㄣ ㄘˋ ㄧˇ , ㄒㄩˇ ㄐㄩㄣ ㄐㄧㄠ 、 ㄒㄧㄚˊ , ㄔㄠˊ ㄐㄧˋ ㄦˊ ㄒㄧˋ ㄕㄜˋ ㄅㄢˇ ㄧㄢ , ㄐㄩㄣ ㄓ ㄙㄨㄛˇ ㄓ ㄧㄝˇ 。 ㄈㄨ ㄐㄧㄣˋ , ㄏㄜˊ ㄧㄢˋ ㄓ ㄧㄡˇ ? ㄐㄧˋ ㄉㄨㄥ ㄈㄥ ㄓㄥˋ , ㄧㄡˋ ㄩˋ ㄙˋ ㄑㄧˊ ㄒㄧ˙ ㄈㄥ , ㄖㄨㄛˋ ㄅㄨˊ ㄑㄩㄝˋ ㄑㄧㄣˊ , ㄐㄧㄤ ㄧㄢ ㄑㄩˇ ㄓ ? ㄑㄩㄝˋ ㄑㄧㄣˊ ㄧˇ ㄌㄧˋ ㄐㄧㄣˋ , ㄨㄟˊ ㄐㄩㄣ ㄊㄨˊ ㄓ 。」 ㄑㄧㄣˊ ㄅㄛˊ ㄕㄨㄛ , ㄩˇ ㄓㄥˋ ㄖㄣˊ ㄇㄥˊ 。 ㄕˇ ㄑㄧˇ ㄗ˙ 、 ㄈㄥˊ ㄙㄨㄣ 、 ㄧㄤˊ ㄙㄨㄣ ㄕㄨˋ ㄓ , ㄋㄞˇ ㄏㄞˊ 。

   ㄗ˙ ㄈㄢˋ ㄑㄧㄥˇ ㄐㄧˊ ㄓ 。 ㄍㄨㄥ ㄩㄝ :「 ㄅㄨˋ ㄎㄜˇ 。 ㄨㄟˊ ㄈㄨ ㄖㄣˊ ㄓ ㄌㄧˋ ㄅㄨˋ ㄐㄧˊ ㄘˇ 。 ㄧㄣ ㄖㄣˊ ㄓ ㄌㄧˋ ㄦˊ ㄅㄧˋ ㄓ , ㄅㄨˋ ㄖㄣˊ ; ㄕ ㄑㄧˊ ㄙㄨㄛˇ ㄩˇ , ㄅㄨˋ ㄓ ; ㄧˇ ㄌㄨㄢˋ ㄧˋ ㄓㄥˇ , ㄅㄨˊ ㄨˇ 。 ㄨˊ ㄑㄧˊ ㄏㄞˊ ㄧㄝˇ 。」 ㄧˋ ㄑㄩˋ ㄓ 。

  ( ㄒㄩㄢˇ ㄗˋ 《 ㄗㄨㄛˇ ㄓㄨㄢˋ 》)

燭之武退秦師釋義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爲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爲(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註釋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於晉無禮。以,因爲,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於,對於。

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於,對,介詞。

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聲。)

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

辭:推辭。

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猶:尚且。

無能爲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爲,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然:然而。

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縋(zhuì):用繩子拴着人(或物)從上往下運。

既:已經。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越國以鄙(bǐ)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

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雄厚。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爲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

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

嘗爲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爲,給予。賜,恩惠。爲···賜:施恩。

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朝濟而夕設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濟,渡河。設版,修築防禦工事。版,築土牆用的夾板。朝,在早晨。

厭:通「饜」,滿足。

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爲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裏作用動詞。

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後,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闕(quē):侵損,削減。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注: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註爲「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同「悅」,喜歡,高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微:沒有。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

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參考資料:

1、盧銀中主編.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10月:4-8

燭之武退秦師創作背景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秦、晉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賞析

概述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爲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敘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爲歷代散文的典範。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於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幹鈞一發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說服秦伯,使秦轉變對鄭的態度,化敵爲友,對晉以友爲敵,這是什麼原因呢?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突變呢?關鍵在於燭之武所說的兩點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於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爲東道主,就爲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麼好處呢?其次,也是更爲重要的晉有野心(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略過的事實,再進行科學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段解

  文章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爲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係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本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本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文章特點

  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嚴密,前後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爲了擴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徵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係。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這就爲全文的發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

  二、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爲緩衝;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係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絃,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說理透闢,善於辭令。這篇文章,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這個主題本身,決定了它必須着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從這點來說,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係,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爲,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鬥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爲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裏表現的是處處爲秦國着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於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於秦無益,說到秦、晉歷史關係,說到晉國滅鄭之後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優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展有何關係?

  文章的第一段用「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攻方的態勢,暗示鄭國已經危在旦夕。這就點明瞭燭之武遊說秦伯的背景,爲下文的故事發展作了鋪墊。

  ⑴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於晉」及「貳於楚」都直接關係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這就爲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爲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⑵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爲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祕密活動增加了有利條件。

  ⒉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上有何特點?

  ⑴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薦,引出燭之武,這是故事的開端;鄭伯於危急中請燭之武前往秦營,燭之武不念個人私怨,慨然應允,這是故事的發展;燭之武在夜間「縋而出」,祕密私訪秦伯,並用一番動人的言辭說服了秦伯,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並派人戍守鄭國,最後晉也被迫退兵,鄭國轉危爲安,這是故事的結局。整篇故事結構是完整而嚴謹的。

  ⑵波瀾迭起,曲折有致。秦晉兩軍夾擊鄭國,形勢十分危急,在這關鍵時刻,佚之狐力薦善於辭令的燭之武,並斷言:「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此爲一波。但當鄭伯去請燭之武時,卻遭到了燭之武的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顯然,燭之武對鄭伯過去的用人方針有看法,對自己過去所受到的排擠也是憤懣不平的。此時,鄭伯趕緊認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並指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深明大義,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不計私怨,捐棄前嫌,毅然應命。這寥寥幾筆,給行文平添了一層波瀾。燭之武利用黑夜,祕密出城會見秦伯,並說服了秦伯,秦伯答應退兵。晉大夫子犯主張襲擊秦軍,形勢又緊張起來了,故事出現了第三折。最後,晉文公分析了形勢,認爲「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鄭終於轉危爲安。

  ⒊燭之武爲什麼能說服秦伯?

  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於辭令,寫得極爲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裏處處爲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⑴處處爲秦着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於危亡的地步。但作爲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爲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爲秦着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着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着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⑵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係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爲秦君分析:「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後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於晉國當時已成爲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寫作特點

  ⑴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這就爲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爲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⑵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例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⑶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爲魯國太史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朗讀
()

猜你喜歡

濃將紅粉傅了面,滿把真珠蓋卻頭。不識佳人真面目,空教人唱小涼州。

()

三上崑崙意更賒,最高峯頂望中華。神州處處多佳氣,目盡青天到海涯。

()

幽懷樂所遇,且任北山嘲。世事棋秤變,年光石火敲。

松筠陰自冷,蘿葛蔓相捎。草密蛇橫徑,檐低燕露巢。

楚醪無再設,蘄紙不重鈔。旋買粳留客,親科筍付庖。

靈山瞻二祖,歸路近三茅。塞上藏憂喜,人心浪自殽。

()

謝混遊西池,休文宿東園。

我曾醉臥君園裏,至今魂夢猶騰翻。

當時春色初蓓蕾,況有千金麗人在。

蕙蘭吐氣光繞身,一曲能令壯心改。

池水漣漪鏡靚妝,鎏金寶鴨焚都梁。

陶然不知其處所,但見娟娟花月來東牆。

人生好會易暌闕,一別楊花幾經歇。

美人眇眇春水長,萬裏斜陽坐西沒。

()

黃蒿白葦遍齊東,兔窟經營在此中。野老側身來似鬼,韓盧點首去如風。

材高並騖難空返,敵狡窮追易見功。立馬縱觀悲世事,平陽血戰亦英雄。

()

煙林晚泊愜幽心,況有沿堤絡緯音。溪雨送涼來枕簟,瓶花橫影到衣襟。

燒殘敗葉茶初沸,病倒羸童酒自斟。潘嶽遇秋多感慨,不堪重寫悼亡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