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懷古朗讀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譯文: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譯文: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注釋: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爲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譯文: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着寒流。

注釋: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於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一片降幡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今逢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譯文:從今以後天下歸爲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注釋: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西塞山懷古注音

ㄨㄤˊ ㄐㄩㄣˋ ㄌㄡˊ ㄔㄨㄢˊ ㄒㄧㄚˋ ㄧˋ ㄓㄡ , ㄐㄧㄣ ㄌㄧㄥˊ ㄨㄤˊ ㄑㄧˋ ㄢˋ ㄖㄢˊ ㄕㄡ 。

ㄑㄧㄢ ㄒㄩㄣˊ ㄊㄧㄝˇ ㄙㄨㄛˇ ㄔㄣˊ ㄐㄧㄤ ㄉㄧˇ , ㄧˊ ㄆㄧㄢˋ ㄐㄧㄤˋ ㄈㄢ ㄔㄨ ㄕˊ ㄊㄡ˙ 。

ㄖㄣˊ ㄕˋ ㄐㄧˇ ㄏㄨㄟˊ ㄕㄤ ㄨㄤˇ ㄕˋ , ㄕㄢ ㄒㄧㄥˊ ㄧ ㄐㄧㄡˋ ㄓㄣˇ ㄏㄢˊ ㄌㄧㄡˊ 。

ㄐㄧㄣ ㄈㄥˊ ㄙˋ ㄏㄞˇ 爲 ㄐㄧㄚ ㄖˋ , ㄍㄨˋ ㄌㄟˇ ㄒㄧㄠ ㄒㄧㄠ ㄌㄨˊ ㄉㄧˊ ㄑㄧㄡ 。

西塞山懷古釋義

譯文

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着寒流。

從今以後天下歸爲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註釋

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爲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

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於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從今」。

「四海爲家」兩句:如今國家統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徐中玉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29-631

3、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30-131

4、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63

西塞山懷古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參考資料:

1、徐中玉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29-631

2、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63

3、趙其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24-825

西塞山懷古賞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爲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爲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衆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爲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爲“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爲鑑,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爲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並沒有離題。因爲西塞山之所以成爲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爲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爲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蹟,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爲家日”、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鬱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蹟,其實並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劉禹錫朗讀
()

猜你喜歡

神駿飄飄得自閒,天池飛躍下塵寰。青絲絡首誰收得,留與春風十二閒。

()

薄暮登城暑氣微,風含睥睨欲沾衣。

青山滿目慚高隱,白髮盈頭愛落暉。

水帶平蕪雙鳥下,雲連遠寺一僧歸。

深杯未覺黃昏盡,漁火遙生垂釣磯。

()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

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雲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

羣史六經那輟誦,萬言九制不操觚。場中策對三千字,天上名傳第幾臚。

匹馬春風行隴華,雙旌夜月過延鄜。煌煌肘後懸金印,濟濟腰間綰玉符。

中部琴堂思撫字,上饒鈴閣聽傳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錦繡文章世代無。

童子何知親較藝,老儒猶幸借噓枯。九年已喜陪高義,一見真如謁大巫。

南極星辰光照室,重陽時節慶垂弧。芳馨杳藹羅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

珠玉未須辭瓦礫,蘋蘩非敢薦潢污。壽觴欲折黃花泛,不與陶潛共酒徒。

()

春光又是照蒼苔,幾度滄桑鬱不開。舊雨無多成鬼錄,園林重振賴賢才。

()

雲扃息遊彩,漢渚起遙光。

()

薄宦唯吾拙,諸生爾獨貧。他年文苑傳,今日士林人。

蝕字真如蠹,牽衣故作鶉。未須嗟濩落,晚貴最平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