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穎師彈琴

聽穎師彈琴朗讀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譯文:猶如一對親暱的小兒女輕言細語,卿卿我我聚兩個俏冤家暗敘哀曲。

注釋:暱暱:親熱的樣子。一作「妮妮」。爾汝:至友之間不講客套,以你我相稱。這裏表示親近。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譯文:豪放得如風展旗是誰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電掣馬揮長劍殺敵擒王。

注釋:劃然:忽地一下。軒昂:形容音樂高亢雄壯。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譯文:又轉成浮雲依依柳絮起無根無蒂,沒奈何圓天茫茫道路迷宕東宕西。

注釋:「浮雲」兩句:形容音樂飄逸悠揚。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皇。(鳳皇一作鳳凰)

譯文:嘰嘰啾啾分明是煙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綽綽兀立在喬木上百鳳朝凰。

注釋:「喧啾」四句:形容音樂既有百鳥喧譁般的豐富熱鬧,又有主題樂調的鮮明嘹亮,高低抑揚,起伏變化。喧啾:喧鬧嘈雜。鳳皇:即「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譯文:峭壁懸崖壓人來寸步都攀援難上,黑壑深淵崩石下千丈猶轟隆傳響。

注釋:躋攀:猶攀登。唐杜甫《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譯文:慚愧呀我空有耳朵一雙,對音樂太外行不懂欣賞。

注釋:未省:不懂得。絲篁:彈撥樂器,此指琴。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譯文:聽了你這琴聲忽柔忽剛,振人起強人坐令人低昂。

注釋:起坐:忽起忽坐,激動不已的樣子。旁:一作「牀」。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譯文:倉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擋,淚潮呀早已經洶湧盈眶。

注釋:推手:伸手。遽:急忙。滂滂:熱淚滂沱的樣子。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譯文:穎師傅好功夫實非尋常,別再把冰與火填我胸膛。

注釋:誠能:指確實有才能的人。冰炭置我腸:形容自己完全被琴聲所左右,一會兒滿心愉悅,一會兒心情沮喪。猶如說水火,兩者不能相容。

聽穎師彈琴注音

ㄋㄧˋ ㄋㄧˋ ㄦˊ ㄋㄩˇ ㄩˇ , ㄣ ㄩㄢˋ ㄒㄧㄤˋ ㄦˇ ㄖㄨˇ 。

ㄏㄨㄚˋ ㄖㄢˊ ㄅㄧㄢˋ ㄒㄩㄢ ㄤˊ , ㄩㄥˇ ㄕˋ ㄈㄨˋ ㄉㄧˊ ㄔㄤˇ 。

ㄈㄨˊ ㄩㄣˊ ㄌㄧㄡˇ ㄒㄩˋ ㄨˊ ㄍㄣ ㄉㄧˋ , ㄊㄧㄢ ㄉㄧˋ ㄎㄨㄛˋ ㄩㄢˇ ㄙㄨㄟˊ ㄈㄟ ㄧㄤˊ 。

ㄒㄩㄢ ㄐㄧㄡ ㄅㄞˇ ㄋㄧㄠˇ 羣, ㄏㄨ ㄐㄧㄢˋ ㄍㄨ ㄈㄥˋ ㄏㄨㄤˊ 。( ㄈㄥˋ ㄏㄨㄤˊ ㄧ ㄗㄨㄛˋ ㄈㄥˋ ㄏㄨㄤˊ )

ㄐㄧˋ ㄆㄢ ㄈㄣ ㄘㄨㄣˋ ㄅㄨˋ ㄎㄜˇ ㄕㄤˋ , ㄕ ㄕˋ ㄧˊ ㄌㄨㄛˋ ㄑㄧㄢ ㄓㄤˋ ㄑㄧㄤˊ 。

ㄐㄧㄝ ㄩˊ ㄧㄡˇ ㄌㄧㄤˇ ㄦˇ , ㄨㄟˋ ㄕㄥˇ ㄊㄧㄥ ㄙ ㄏㄨㄤˊ 。

ㄗˋ ㄨㄣˊ ㄧㄥˇ ㄕ ㄊㄢˊ , ㄑㄧˇ ㄗㄨㄛˋ ㄗㄞˋ ㄧˋ ㄆㄤˊ 。

ㄊㄨㄟ ㄕㄡˇ ㄐㄩˋ ㄓˇ ㄓ , ㄕ ㄧ ㄌㄟˋ ㄆㄤ ㄆㄤ 。

ㄧㄥˇ ㄏㄨ ㄦˇ ㄔㄥˊ ㄋㄥˊ , ㄨˊ ㄧˇ ㄅㄧㄥ ㄊㄢˋ ㄓˋ ㄨㄛˇ ㄔㄤˊ !

聽穎師彈琴釋義

譯文

猶如一對親暱的小兒女輕言細語,卿卿我我聚兩個俏冤家暗敘哀曲。

豪放得如風展旗是誰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電掣馬揮長劍殺敵擒王。

又轉成浮雲依依柳絮起無根無蒂,沒奈何圓天茫茫道路迷宕東宕西。

嘰嘰啾啾分明是煙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綽綽兀立在喬木上百鳳朝凰。

峭壁懸崖壓人來寸步都攀援難上,黑壑深淵崩石下千丈猶轟隆傳響。

慚愧呀我空有耳朵一雙,對音樂太外行不懂欣賞。

聽了你這琴聲忽柔忽剛,振人起強人坐令人低昂。

倉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擋,淚潮呀早已經洶湧盈眶。

穎師傅好功夫實非尋常,別再把冰與火填我胸膛。

註釋

穎師:穎師是當時一位善於彈琴的和尚,他曾向幾位詩人請求作詩表揚。李賀《聽穎師彈琴歌》有「竺僧前立當吾門,梵宮真相眉棱尊」之句。

暱(nì)暱:親熱的樣子。一作「妮妮」。

爾汝:至友之間不講客套,以你我相稱。這裏表示親近。《世說新語·排調》:「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爲不?」《爾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帶民間流行的情歌,歌詞每句用爾或汝相稱,以示彼此親暱。

劃然:忽地一下。軒昂:形容音樂高亢雄壯。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陵陽論晚唐詩律卑淺》:「唐末人詩,雖格致卑淺,然謂其非詩則不可。今人作詩,雖句語軒昂,但可遠聽,其理略不可究。」

「浮雲」兩句:形容音樂飄逸悠揚。

「喧啾」四句:形容音樂既有百鳥喧譁般的豐富熱鬧,又有主題樂調的鮮明嘹亮,高低抑揚,起伏變化。喧啾(jiū):喧鬧嘈雜。鳳皇:即「鳳凰」。躋(jī )攀:猶攀登。唐杜甫《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未省(xǐng):不懂得。絲篁(huáng):彈撥樂器,此指琴。

起坐:忽起忽坐,激動不已的樣子。旁:一作「牀」。

推手:伸手。遽(jù):急忙。

滂滂:熱淚滂沱的樣子。《晏子春秋·諫上十七》:「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誠能:指確實有才能的人。《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廣焉,無恤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

冰炭置我腸:形容自己完全被琴聲所左右,一會兒滿心愉悅,一會兒心情沮喪。 猶如說水火,兩者不能相容。《莊子·人間世》:「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郭象注:「人患雖去,然喜懼戰於胸中,固已結冰炭於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樂所感動,情緒隨着樂聲而激動變化。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461

聽穎師彈琴創作背景

  此篇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相傳唐朝有一個名叫穎的和尚,從印度來到中國,人們尊稱他爲穎師。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也慕名前來欣賞穎師彈琴,並把他聽穎師彈琴的感受寫成了一首詩,即這首《聽穎師彈琴》。

聽穎師彈琴賞析

  唐人音樂詩較著名者,有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韓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謂各有千秋。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爲「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單刀直入,把讀者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裏。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之際,竊竊私語,互訴衷腸。中間夾雜些嗔怪之聲,那不過是表達傾心相愛的一種不拘形跡的方式而已。正當聽者沉浸在充滿柔情蜜意的氛圍裏,琴聲驟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象勇猛的將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顯得氣勢非凡。接着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恰似經過一場浴血奮戰,敵氛盡掃,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着幾片白雲,近處搖曳着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琴聲所展示的意境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爲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衆鳥蹁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爲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而且跌得那樣快,那樣慘。這裏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繫後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他曾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能有所警醒,從而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屢遭貶斥,心中不免有憤激不平之感。「溼衣」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溼」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比較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託琴聲的優美動聽。「嗟餘」二句是自謙之辭,申明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深諳其中的奧妙。儘管如此,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深深感動,先是起坐不安,繼而淚雨滂沱,浸溼了衣襟,猶自撲撲簌簌滴個不止。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於是推手製止,不忍卒聽。末二句進一步渲染穎師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湧,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與下聯,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着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橫生,親暱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又如首聯比以兒女之情,次聯擬以英雄氣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柔一剛,構成懸殊的形勢。第三聯要再作起落變化,即由剛轉柔,就很容易與第一聯交叉重疊。詩人在實現這一起伏轉折的同時,開闢了另一個新的境界,它高遠闊大、安謐清醇,與首聯的卿卿我我、充滿私情形成鮮明的比照,它所顯示的聲音也與首聯不一樣,一者(首聯)輕柔細屑,純屬指聲;一者(三聯)宛轉悠揚,是所謂泛聲。儘管兩者都比較輕柔,卻又各有特色,準確地反映了琴聲高低疾徐的變化。清人方東樹說韓愈寫詩「用法變化而深嚴」(《昭昧詹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於把比較難於捕捉的聲音轉化爲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摹寫聲音精細入微,形象鮮明,卻不粘皮着肉,故而顯得高雅、空靈、醇厚。突出的表現是:在摹寫聲音節奏的同時,十分注意發掘含蘊其中的情志。好的琴聲既可悅耳,又可賞心,可以移情動志。好的琴聲,也不只可以繪聲,而且可以「繪情」、「繪志」,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一一描摹出來。詩歌在摹寫聲音的同時,或示之以兒女柔情,或擬之以英雄壯志,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寓有超凡脫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無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韓愈是一位極富創造性的文學巨匠。他寫作詩文,能夠擺脫拘束,自闢蹊徑。這首詩無論造境或遣詞造語都有獨到之處。以造境言,它爲讀者展示了兩個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樂曲的聲音和節奏所構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樂曲聲在聽者(詩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響。兩者亦分亦合,猶如影之與形。從而使整個詩歌的意境顯得深閎雋永,饒有情致。以遣詞造語論,不少詩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細,感染力極強。例如開頭兩句押細聲韻,其中的「女」、「語」和「爾」、「汝」聲音相近,讀起來有些繞口。這種奇特的音韻安排,恰恰適合於表現小兒女之間那種纏綿糾結的情態。後面寫昂揚激越的琴聲則改用洪聲韻的「昂」、「場」、「揚」、「凰」等,這些都精確地表現了彈者的情感和聽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錯運用,以與琴聲的疾徐斷續相協調,也大大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詩人匠心獨運,不拘繩墨,卻又無不文從字順,各司其職。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其實也是韓愈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

韓愈朗讀
()

猜你喜歡

欲問礦人歸未歸,江湖不見雁南飛。

青雲未上辭鄉國,白璧無因困褐衣。

客裏書來行李滯,江南春盡落花稀。

倚門望斷山川遠,我卻疑君此策非。

()

東歸間道已浮杯,力疾遙迎日幾回。何處晚來成誤認,風簾竹影月窗梅。

()

目逆神仙路,丹成未暇躋。雪深封佛壟,雲暗鎖桃溪。

流水無還有,亂山高復低。欲尋劉阮洞,歸路恐成迷。

()

買斷青山長白雲,閒栽桃李兩溪分。別來樵徑新松竹,憶去籬笆舊見聞。

佇立不堪人境異,遙看空見水天文。誰能千裏謀晨夕,歸掩柴扉寄與君。

()

嵐裏人家滿,遠棲人外閒。

與君坐芳草,隨意望南山。

花氣微風際,魚苗新水間。

蒼苔見虎跡,未及夕陽還。

()

有一語,沒人知。

最親切,又希奇。

曉來和露看,只欠一聲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