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赴東江

送李判官赴東江朗讀

聞道皇華使,方隨皂蓋臣。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

注釋:皇華使:皇帝的使臣。《詩·小雅》中的篇名。皂蓋:古代官員所用的黑色蓬傘。封章:言機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亦稱封事。文身:未開化的民族。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遙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注釋:樹色:樹木的景色。富春:古縣名,縣治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遙知:在遠處知曉情況。泣珠: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神話傳說中鮫人流淚成珠,亦指鮫人流淚所成之珠。後用爲蠻夷之民受恩施報之典實。

送李判官赴東江注音

ㄨㄣˊ ㄉㄠˋ ㄏㄨㄤˊ ㄏㄨㄚˊ ㄕˇ , ㄈㄤ ㄙㄨㄟˊ ㄗㄠˋ ㄍㄞˋ ㄔㄣˊ 。 ㄈㄥ ㄓㄤ ㄊㄨㄥ ㄗㄨㄛˇ ㄩˇ , ㄍㄨㄢ ㄇㄧㄢˇ ㄏㄨㄚˋ ㄨㄣˊ ㄕㄣ 。

ㄕㄨˋ ㄙㄜˋ ㄈㄣ ㄧㄤˊ ㄗˇ , ㄔㄠˊ ㄕㄥ ㄇㄢˇ ㄈㄨˋ ㄔㄨㄣ 。 ㄧㄠˊ ㄓ ㄅㄧㄢˋ ㄅㄧˋ ㄌㄧˋ , ㄣ ㄉㄠˋ ㄑㄧˋ ㄓㄨ ㄖㄣˊ 。

送李判官赴東江賞析

  全詩從出徵寫起,寫到爲求勝利,不惜犧牲。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採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寫啓程。首句介紹趙都督動身,以天上的將星喻指趙的出發。這一巧妙的聯想、比喻,同時還拓展了詩作開闊的空間,令人想到趙都督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出發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徵時節是柳條發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惜別之情,深蘊其中。

  頷聯「萬裏鳴刁鬥,三軍出井陘」,描寫軍隊行進中的氣勢。刁鬥,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間用於打更報警,把它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的生活情景。中間又以一個「鳴」字突出聽覺,使人如聞一路軍聲震天,外加「萬裏」二字修飾,更顯得聲勢浩大,軍威顯赫。「萬裏」句由物見人,藉助聽覺渲染出徵的氣勢,「三軍」句則正面寫人,詩人彷彿親眼目睹這位將軍率領三軍正浩浩蕩蕩奔赴邊陲。「井陘」,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一個「出」字,點出了此次進軍的方位路線,與首句的「動將星」前後呼應。

  以上兩聯,從啓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兩聯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頸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正面寫他立功報國的思想。「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爲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龍庭」,原指匈奴單於祭天的地方。「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這兩句互文見義,意思是無論「辭鳳闕」或「取龍庭」,都下定「忘身」、「報國」的決心。「辭鳳闕」在出徵之前,「取龍庭」是在鏖戰之後,可見決心始終如一。

  尾聯「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以議論結束全詩。上一聯作正面抒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該學、不想學乃至決不學的意思。書生皓首窮經,不能爲世所用,難免會有許多牢騷不平甚至生出棄文就武的想法。王維也有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因此借題發揮,作爲對於趙都督的讚揚之詞說了出來。

  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悽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爲,濟世報國的思想。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朗讀
()

猜你喜歡

春雨無家自作吹,春花爛熳碧江湄。林邊草浪翻風腳,溪畔芹容閃石眉。

留夕照,緩瓊杯,今生能得幾回迷?菜花新筍挑完後,市上甘茶玉作堆。

()

逢人提菊賣,方省是重陽。

山曉雨初霽,江秋樹亦涼。

年華猶故我,烽火更殊鄉。

有客那無酒,令人憶草堂。

()

驕陽時節花如火。猩紅一樹裙兒妒。莫說柳三多。多男算是他。

並刀和露剖。粒粒相思豆。端的費相思。問伊知不知。

()

看山不覺暝,月出禪林幽。

夜靜見空色,身閒忘去留。

疏鍾隔雲度,殘葉映泉流。

此地欲爲別,諸天生暮愁。

()

路轉溪灣山更幽,也知天意恊人謀。仙家剩有滄洲趣,畫壁須煩顧虎頭。

()

吳王昔用武,所樂惟幹戈。

安知聖人間,祝網解其羅。

朝行數田護,暮返論戰多。

千載亦何有,柔桑陰滿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