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師說朗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知,懂得。其爲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聞:聽見,引申爲知道,懂得。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爲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爲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瞭解、知道。之,取獨。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裏有道存在,哪裏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爲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羣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爲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爲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注釋: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出人:超出於衆人之上。猶且:尚且。衆人:普通人,一般人。下:不如,名作動。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爲恥。恥,以……爲恥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惑矣:(真是)糊塗啊!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啓蒙)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爲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爲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爲職業的人。百工:各種手藝。相師:拜別人爲師。族:類。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年相若:年歲相近。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爲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復:恢復。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乃:竟,竟然。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注釋: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郯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萇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之徒:這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不一定。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年)進士。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爲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爲傳。通,普遍。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爲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讚許,嘉獎。貽:贈送,贈予。

師說注音

   ㄍㄨˇ ㄓ ㄒㄩㄝˊ ㄓㄜˇ ㄅㄧˋ ㄧㄡˇ ㄕ 。 ㄕ ㄓㄜˇ , ㄙㄨㄛˇ ㄧˇ ㄔㄨㄢˊ ㄉㄠˋ ㄕㄡˋ ㄧㄝˋ ㄐㄧㄝˇ ㄏㄨㄛˋ ㄧㄝˇ 。 ㄖㄣˊ ㄈㄟ ㄕㄥ ㄦˊ ㄓ ㄓ ㄓㄜˇ , ㄕㄨˊ ㄋㄥˊ ㄨˊ ㄏㄨㄛˋ ? ㄏㄨㄛˋ ㄦˊ ㄅㄨˋ ㄘㄨㄥˊ ㄕ , ㄑㄧˊ 爲 ㄏㄨㄛˋ ㄧㄝˇ , ㄓㄨㄥ ㄅㄨˋ ㄐㄧㄝˇ ㄧˇ 。 ㄕㄥ ㄏㄨ ㄨˊ ㄑㄧㄢˊ , ㄑㄧˊ ㄨㄣˊ ㄉㄠˋ ㄧㄝˇ ㄍㄨˋ ㄒㄧㄢ ㄏㄨ ㄨˊ , ㄨˊ ㄗㄨㄥˋ ㄦˊ ㄕ ㄓ ; ㄕㄥ ㄏㄨ ㄨˊ ㄏㄡˋ , ㄑㄧˊ ㄨㄣˊ ㄉㄠˋ ㄧㄝˇ ㄧˋ ㄒㄧㄢ ㄏㄨ ㄨˊ , ㄨˊ ㄗㄨㄥˋ ㄦˊ ㄕ ㄓ 。 ㄨˊ ㄕ ㄉㄠˋ ㄧㄝˇ , ㄈㄨ ㄩㄥ ㄓ ㄑㄧˊ ㄋㄧㄢˊ ㄓ ㄒㄧㄢ ㄏㄡˋ ㄕㄥ ㄩˊ ㄨˊ ㄏㄨ ? ㄕˋ ㄍㄨˋ ㄨˊ ㄍㄨㄟˋ ㄨˊ ㄐㄧㄢˋ , ㄨˊ ㄔㄤˊ ㄨˊ ㄕㄠˇ , ㄉㄠ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ㄣˊ , ㄕ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ㄣˊ ㄧㄝˇ 。

   ㄐㄧㄝ ㄏㄨ ! ㄕ ㄉㄠˋ ㄓ ㄅㄨˊ ㄔㄨㄢˊ ㄧㄝˇ ㄐㄧㄡˇ ㄧˇ ! ㄩˋ ㄖㄣˊ ㄓ ㄨˊ ㄏㄨㄛˋ ㄧㄝˇ ㄋㄢˊ ㄧˇ ! ㄍㄨˇ ㄓ ㄕㄥˋ ㄖㄣˊ , ㄑㄧˊ ㄔㄨ ㄖㄣˊ ㄧㄝˇ ㄩㄢˇ ㄧˇ , ㄧㄡˊ ㄑㄧㄝˇ ㄘㄨㄥˊ ㄕ ㄦˊ ㄨㄣˋ ㄧㄢ ; ㄐㄧㄣ ㄓ 衆 ㄖㄣˊ , ㄑㄧˊ ㄒㄧㄚˋ ㄕㄥˋ ㄖㄣˊ ㄧㄝˇ ㄧˋ ㄩㄢˇ ㄧˇ , ㄦˊ ㄔˇ ㄒㄩㄝˊ ㄩˊ ㄕ 。 ㄕˋ ㄍㄨˋ ㄕㄥˋ ㄧˋ ㄕㄥˋ , ㄩˊ ㄧˋ ㄩˊ 。 ㄕㄥˋ ㄖㄣˊ ㄓ ㄙㄨㄛˇ ㄧˇ 爲 ㄕㄥˋ , ㄩˊ ㄖㄣˊ ㄓ ㄙㄨㄛˇ ㄧˇ 爲 ㄩˊ , ㄑㄧˊ ㄐㄧㄝ ㄔㄨ ㄩˊ ㄘˇ ㄏㄨ ? ㄞˋ ㄑㄧˊ ㄗ˙ , ㄗㄜˊ ㄕ ㄦˊ ㄐㄧㄠ ㄓ ; ㄩˊ ㄑㄧˊ ㄕㄣ ㄧㄝˇ , ㄗㄜˊ ㄔˇ ㄕ ㄧㄢ , ㄏㄨㄛˋ ㄧˇ 。 ㄅㄧˇ ㄊㄨㄥˊ ㄗˇ ㄓ ㄕ , ㄕㄡˋ ㄓ ㄕㄨ ㄦˊ ㄒㄧˊ ㄑㄧˊ ㄐㄩˋ ㄉㄡˋ ㄓㄜˇ , ㄈㄟ ㄨˊ ㄙㄨㄛˇ ㄨㄟˋ ㄔㄨㄢˊ ㄑㄧˊ ㄉㄠˋ ㄐㄧㄝˇ ㄑㄧˊ ㄏㄨㄛˋ ㄓㄜˇ ㄧㄝˇ 。 ㄐㄩˋ ㄉㄡˋ ㄓ ㄅㄨˋ ㄓ , ㄏㄨㄛˋ ㄓ ㄅㄨˋ ㄐㄧㄝˇ , ㄏㄨㄛˋ ㄕ ㄧㄢ , ㄏㄨㄛˋ ㄅㄨˊ ㄧㄢ , ㄒㄧㄠˇ ㄒㄩㄝˊ ㄦˊ ㄉㄚˋ ㄧˊ , ㄨˊ ㄨㄟˋ ㄐㄧㄢˋ ㄑㄧˊ ㄇㄧㄥˊ ㄧㄝˇ 。 ㄨˊ ㄧ ㄩㄝˋ ㄕ ㄅㄞˇ ㄍㄨㄥ ㄓ ㄖㄣˊ , ㄅㄨˋ ㄔˇ ㄒㄧㄤˋ ㄕ 。 ㄕˋ ㄉㄚˋ ㄈㄨ ㄓ ㄗㄨˊ , ㄩㄝ ㄕ ㄩㄝ ㄉㄧˋ ㄗˇ ㄩㄣˊ ㄓㄜˇ , ㄗㄜˊ 羣 ㄐㄩˋ ㄦˊ ㄒㄧㄠˋ ㄓ 。 ㄨㄣˋ ㄓ , ㄗㄜˊ ㄩㄝ :「 ㄅㄧˇ ㄩˇ ㄅㄧˇ ㄋㄧㄢˊ ㄒㄧㄤ ㄖㄨㄛˋ ㄧㄝˇ , ㄉㄠˋ ㄒㄧㄤ ㄙˋ ㄧㄝˇ 。 ㄨㄟˋ ㄅㄟ ㄗㄜˊ ㄗㄨˊ ㄒㄧㄡ , ㄍㄨㄢ ㄕㄥˋ ㄗㄜˊ ㄐㄧㄣˋ ㄩˊ 。」 ㄨ ㄏㄨ ! ㄕ ㄉㄠˋ ㄓ ㄅㄨˊ ㄈㄨˋ ㄎㄜˇ ㄓ ㄧˇ 。 ㄨˊ ㄧ ㄩㄝˋ ㄕ ㄅㄞˇ ㄍㄨㄥ ㄓ ㄖㄣˊ , ㄐㄩㄣ ㄗˇ ㄅㄨˋ ㄔˇ , ㄐㄧㄣ ㄑㄧˊ ㄓˋ ㄋㄞˇ ㄈㄢˇ ㄅㄨˋ ㄋㄥˊ ㄐㄧˊ , ㄑㄧˊ ㄎㄜˇ ㄍㄨㄞˋ ㄧㄝˇ ㄩˊ !

   ㄕㄥˋ ㄖㄣˊ ㄨˊ ㄔㄤˊ ㄕ 。 ㄎㄨㄥˇ ㄗˇ ㄕ ㄊㄢˊ ㄗ˙ 、 ㄔㄤˊ ㄏㄨㄥˊ 、 ㄕ ㄒㄧㄤ 、 ㄌㄠˇ ㄉㄢ 。 ㄊㄢˊ ㄗ˙ ㄓ ㄊㄨˊ , ㄑㄧˊ ㄒㄧㄢˊ ㄅㄨˋ ㄐㄧˊ ㄎㄨㄥˇ ㄗˇ 。 ㄎㄨㄥˇ ㄗˇ ㄩㄝ : ㄙㄢ ㄖㄣˊ ㄒㄧㄥˊ , ㄗㄜˊ ㄅㄧˋ ㄧㄡˇ ㄨㄛˇ ㄕ 。 ㄕˋ ㄍㄨˋ ㄉㄧˋ ㄗˇ ㄅㄨˊ ㄅㄧˋ ㄅㄨˋ ㄖㄨˊ ㄕ , ㄕ ㄅㄨˊ ㄅㄧˋ ㄒㄧㄢˊ ㄩˊ ㄉㄧˋ ㄗˇ , ㄨㄣˊ ㄉㄠˋ ㄧㄡˇ ㄒㄧㄢ ㄏㄡˋ , ㄕㄨˋ ㄧㄝˋ ㄧㄡˇ ㄓㄨㄢ ㄍㄨㄥ , ㄖㄨˊ ㄕˋ ㄦˊ ㄧˇ 。

   ㄌㄧˇ ㄕˋ ㄗ˙ ㄆㄢˊ , ㄋㄧㄢˊ ㄕˊ ㄑㄧ , ㄏㄠˇ ㄍㄨˇ ㄨㄣˊ , ㄌㄧㄡˋ ㄧˋ ㄐㄧㄥ ㄓㄨㄢˋ ㄐㄧㄝ ㄊㄨㄥ ㄒㄧˊ ㄓ , ㄅㄨˋ ㄐㄩ ㄩˊ ㄕˊ , ㄒㄩㄝˊ ㄩˊ ㄩˊ 。 ㄩˊ ㄐㄧㄚ ㄑㄧˊ ㄋㄥˊ ㄒㄧㄥˊ ㄍㄨˇ ㄉㄠˋ , ㄗㄨㄛˋ ㄕ ㄕㄨㄛ ㄧˇ ㄧˊ ㄓ 。

師說釋義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爲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羣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爲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爲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註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知,懂得。

其爲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爲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爲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爲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瞭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無:無論、不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裏有道存在,哪裏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於衆人之上。

猶且:尚且。

衆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爲恥。恥,以……爲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塗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啓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爲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爲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爲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爲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爲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爲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爲傳。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爲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讚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參考資料:

1、李世中,瀋陽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 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4-55

2、陰法魯.《古文觀止譯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70

師說創作背景

  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

師說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爲如此,他把「傳道」視爲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爲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爲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爲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爲不能這樣看,因爲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聖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裏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聖人」對比,貶前者,褒後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於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着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爲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後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爲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爲簡,既顯見解的深闢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

韓愈朗讀
()

猜你喜歡

面對三江背五峯,一亭屹屹睨其中。

蓬萊弱水眼前是,不必思航大海東。

()

暇日賓月集,投壺雅戲同。

傍觀驚妙手,一失廢前功。

禮盛周垂憲,詞誇晉起戎。

區區論勝負,轉眼事還空。

()

己巳被驛書,乙亥戒徂兩,扶衰犯霜露,疲憊不可狀。

夜行星滿天,晨起雞初唱,槁枝燒代燭,凍菜擷供餉。

三年走萬裏,天幸苟亡恙。

深知賦材薄,自笑得名妄。

宣溫望玉座,何以待諮訪?春江色如藍,歸舟行可榜。

()

全似丹青搵染成。更將何物鬥輕盈。雪因舞態羞頻下,雲爲歌聲不忍行。

螺髻小,鳳鞋輕。天邊鬥柄又斜橫。水晶庭柱琉璃帳,客去同誰看月明。

()

一舟停、佛狸祠下,酒邊人與花遇。金焦雙送南朝客,海上圓波重聚。

相記取。只那夕朱樓,我汝銷魂處。簾櫳遍數。又露掠篷低,風銷蠟黯,草草別君去。

人間世,都似看花隔霧。庾郎何必詞賦。卅年爭笑屠龍技,誰共靈脩相訴。

聊慰汝。盼等到重陽,買棹江南雨。艷才何補。剩十裏青溪,二分明月,兜影照離緒。

()

洛社瞻賢躅,書筵繼老成。聲容陪夙昔,論議想平生。

節與盤山峻,名隨沇水清。草堂空舊隱,松月爲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