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秋思朗讀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譯文: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注釋: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注釋:復恐:又恐怕。行人:指捎信的人。臨發:將出發。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秋思注音

ㄌㄨㄛˋ ㄧㄤˊ ㄔㄥˊ ㄌㄧˇ ㄐㄧㄢˋ ㄑㄧㄡ ㄈㄥ , ㄩˋ ㄗㄨㄛˋ ㄐㄧㄚ ㄕㄨ ㄧˋ ㄨㄢˋ ㄔㄨㄥˊ 。

ㄈㄨˋ ㄎㄨㄥˇ ㄘㄨㄥ ㄘㄨㄥ ㄕㄨㄛ ㄅㄨˊ ㄐㄧㄣˋ , ㄒㄧㄥˊ ㄖㄣˊ ㄌㄧㄣˊ ㄈㄚ ㄧㄡˋ ㄎㄞ ㄈㄥ 。

秋思釋義

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註釋

⑴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⑵復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臨發:將出發;

⑸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秋思創作背景

  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秋思賞析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爲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說客居洛陽城,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欲」字緊承「見秋風」。這「欲」字頗可玩味。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裏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裏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複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爲是「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着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纔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行動,與其說是爲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爲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開封驗看檢查的結果也許證明這種擔心純屬神經過敏。)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如果真以爲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爲平淡無味的實錄了。這個細節之所以富於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並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進詩裏。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纔顯出它的典型意義。因此,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着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的評論。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似乎可以作爲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的心態。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嘆,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爲,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並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爲烏江人。 ...

張籍朗讀
()

猜你喜歡

山經立壁動危情,路入懸崖作峭行。

雨露正昏當晝黑,瀑泉倒瀉助波驚。

萬無一理可至寇,十有九家空避兵。

愧子遠來端有意,更開詩篋對燈檠。

()

洞庭春水綠,衡陽旅雁歸。差池高復下,欲向龍門飛。

()

稽首觀音,全彰妙有。

鶴唳青霄,鶯啼綠柳。

鼓響鐘鳴,椎雞打狗。

不落諸緣,通身眼手。

()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

雲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

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

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戛巖花春。

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

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爲三墳。

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

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雲。

()

緣崖踏石層。

()

一生受用燕營窠,百歲光陰馬駐坡。

晚境喜無幹己事,故人遠寄歇心歌。

君開經卷塵緣了,我闢山林詩料多。

得句卻愁成綺語,何如一意向禪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