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普

陳普,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鄉文峯村)。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爲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

()

人物生平

  「沉字橋」上

  在虎貝鄉文峯村、梅鶴村一帶,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廊橋,曾經演繹過一段朱熹和陳普的「千古唱和」。話說,當年朱熹在古田杉洋創辦蘭田書院時,一夏日晌,午路過石堂頓覺得口渴,看到離橋百餘米之處有一泉眼,於是下去喝了幾口,那泉水居然有墨香味,他意識到「後數十年,此中大儒誕生。」頓時詩意大發,在路過在建的廊橋時,看到木匠並不在,遺有一墨鬥和竹筆,便在一橫樑上提詩「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寫罷,朱熹便離開,後木匠師傅以爲是什麼小孩在此塗鴉,於是拿起刨刀刨了許久,因爲墨跡已經滲入木頭,故只能將它安裝上。因此,當時人們就叫它「沉字橋」。

  「千古唱和」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有鷓鴣數百繞屋之祥」,陳普在這裏誕生。據說,陳普少年家貧,勤奮好學,聰明過人;五歲在田間見白鷺羣飛而過,作《詠白鷺》雲:「我在這邊坐,爾在那邊歇,青天無片雲,飛下數點雪」。其師聽後,稱讚不已。十二歲通曉四書五經。夏日與書友同遊沉字橋,見橋亭橫樑題有:「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的上聯而無下聯,低頭思索片刻,便揮毫題對:「玄帝位尊金厥壽永萬年」。筆力遒勁,對仗工整。陳普沒有想到,此舉成就了他和朱熹的「千古唱和」,陳普由此聲名遠揚。後來陳普聽聞蘇州大儒韓翼甫(韓是河北趙州人氏,輔廣的學生,輔廣是朱熹的門生)在浙東崇德書院授課,陳普求學心切,過了一年即往崇德書院深造。從此陳普便成爲朱熹的三傳弟子。經過多年的刻苦磨礪,他終於精通經史,名聞閩浙。

  志不仕元 設館倡學

  南宋滅亡後,元朝朝廷聽聞陳普多才,元世祖的謀士劉秉忠三次奏請授陳普爲福建教授。陳普以陶淵明自勵,三不赴詔。其詠竹詩雲:「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意在保持名節,不去鑽營取寵。他不肯做官,卻回到家鄉開辦仁豐書院,且在書院中堂懸掛「志不仕元」橫匾以明志,如今這塊牌匾還被文峯村村民很好的保存着。

  四方學子聞其學識宗風,小小的山村書院,每年就學者竟有數百人。他治學師承冀甫傳統,力倡朱熹正學,曾告誡門生:「性命、道德、五常、誠敬等字,在四書五經中如鬥極列宿之在天,五嶽四瀆之在地,舍此無求,更學何事?」在教學上,他力倡理論聯繫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他在傳授知識時還十分重視入學新生的選拔。《寧德文史資料·石堂軼事》載:「韓信同初入仁豐書院時,陳普還出了道題:『竹片穿筍父克子』,韓信同答曰:『稻杆縛秧娘抱兒』。先生聽罷滿口應諾收受入學,後來成了他的得意門生。」

  在他的薰陶下,不少門人既精於理學奧義,又能深入社會實際,求取真知灼見。出其門者,如韓信同、楊琬、餘載等,皆爲當時理學名士。

  宏揚朱熹正學

  爲宏揚朱熹正學,陳普還先後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嗣應建陽鄉賢劉爍之聘,主講雲莊書院,重輯朱熹門人黃幹、楊復二人的《喪祭禮》及朱熹的有關著述,分十卷刊行於世。後來又在福州鰲峯書院、長樂縣鰲峯書院任主講。元武德四年(1311),莆中賢士聞其賢,禮聘至勿軒莊書院授課。在莆田講學,他一呆就是18年,在那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理學人才。明嘉靖十四年(1535),江西路巡按陳裒在《石堂先生遺集》序中對他作了較爲全面的評價:「石堂之學,實本輔氏,輔氏之學,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實踐,崇雅黜浮,自六經外,星曆、堪輿、律算以及百家之書,靡所不究。後聘禮勿軒莊書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賢,講學造就,石堂殆爲鼻祖。」同年新任寧德知縣葉稠,爲紀念陳普,將石堂仁豐寺改建爲先儒陳懼齊祠,並塑像祀之。

  博學多藝 著作頗豐

  陳普不但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而且還博覽羣書,精研數理。在仁豐書院期間,他反覆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在第三個春天裏成功「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州譙樓(即鼓樓)報時。

  據說,刻漏是古時一種計時器。在鐘錶發明之前,中國每個城市都設有鼓樓,配備專職人員預報時辰。宋代以後,因安上陳普發明的刻漏,報時就更爲準確了。以福州鼓樓的刻漏爲例,一天的誤差只在20秒之內。許多古書中都記載到這一刻漏走時精確。從宋咸淳年間經元朝到明末,使用了近400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確度。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刻漏製作的高水平;如果保存到現在,一定是件極有價值的文物。遺憾的是,在清初就已下落不明。

  陳普在天文方面還著有《渾天儀論》一書。此書共分三卷:上卷是對渾天儀和渾象原理的論述;中卷介紹渾天儀的製作步驟和設計,附總圖四種,分圖十三種;下卷則介紹水運儀象臺的設計與裝置,附總圖十一種,分圖二十種,這些圖紙是東漢後自有水力運轉的天文儀器以來都沒有的詳細資料,極爲珍貴。該書所述「渾天儀」可作天文觀察、天象演習和晝夜報時三種用途,被稱爲中國古代的「天文鐘」。陳普發現和運用這個原理,比歐洲人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早了四個世紀。這反映中國宋代在數學計算、儀器製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據文峯村《村譜》記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曾派人到寧德石堂尋找《渾天儀論》。其實這部書已被陳普帶到莆田去了。

  陳普一生著作甚豐,計有《周易解》、《渾天儀論》、《四書五經講義》、《尚書補微》、《石堂集》(收入《兩宋名賢》)、《武夷櫂歌》、《石堂先生遺集》十二卷(存蕉城圖書館)以及聲律、天文、地理、陰陽術數等書數百卷(見《閩書)閔文振撰《道南委》)。

  身後之事 是個謎團

  陳普晚年居莆中達18年之久,到元朝至和元年(1328),終因年邁體衰,頸部生大癰腫(俗稱頸虎)。病中,他十分思念家鄉,其《寄園洲》七律有「風華登程去未歸,憶想淚珠枕邊流」之句,可見思鄉之切。是年秋天病逝,享壽84歲,後歸葬於故鄉石堂山。

  在梅鶴村院後自然村有一陳普畝墓,墓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陳石堂先生之墓 咸豐四年菊月重修」。令人奇怪的上面並沒有他妻子的碑文。按照當地的風俗,夫妻死後應同葬一墓。但據當地的民俗研究者黃垂貴介紹,墓中只葬有陳普一人,至於他的妻子及後人下落不明。如今在梅鶴、文峯村一帶真的找不到陳普的後人(族人)。有人甚至於傳言說,陳普根本沒有娶妻生子。如果陳普沒有後人,那麼他死後,是誰送他歸葬故裏?但如果說他有後人,又爲何不按古時風俗,把他的妻子也送回故裏安葬呢?

  按照推理,陳普36歲時開始在家鄉石堂開館授學,當時他應是在家鄉成家生子,或是攜同妻子回鄉授學。寓居莆田時,當時他的後人應已成人,或已成家,也可能沒有跟隨陳普前往莆田,而是留在了故裏石堂。但在石堂,鄉人們卻說只有陳普父親的墓,從未聽到關於陳普後人隻言片語,似乎自陳普以後,陳普後人(族人)在石堂就銷聲匿跡了……黃垂貴認爲,最有可能是因爲陳普幾次忤逆了元朝廷的旨意,他本人都擔心被加上「罪犯朝廷」的罪名,而四處遊走講學。其後人或族人更因擔心被株連,或改名換姓,或遷移他處。

  史籍記載

  據《寧德縣誌》記載:先儒陳普墓在二十都石堂。明龔令穎祭墓文:「公本布衣,而名甚尊,死者何限,惟公永存。公之垂世,有德有言,斯文正脈,公得其門。我生雖後,幸官茲土,懷賢有自,式祭公墓。」除此處有陳普墓外,相傳在石堂村東四裏,地名爲浮雲平路和浮山崗頭嶺,俗稱官祭後的地方也有陳普墓。當地村民感其賢,每年的清明都會去這三墓祭祀打掃。

  宋儒陳普,一生收徒無數,著作甚豐,身後事卻是個謎團,這也許有待於史學家們細細地考證了。

陳普的詩文

善言善行顏閔冉,子貢依然與有之。

可是晚年深性道,三年喪畢轉依依。

()

修身盡道素無愆,變故之來出自天。

比死則刳申子死,亦皆義理所當然。

()

幾度咸陽累積屍,盡緣丘冢似焉支。

覆車愁殺張車騎,印綬臨身必十辭。

()

秀國師公雄大夫,梓枝何用嘆扶疏。

劉歆父子無瓜葛,何怪昌言毀仲舒。

()

專心於內最爲難,又主其三得大端。

曾識中庸並孟子,正如江水發岷山。

()

袁曹相與隔王路,四世三公恩海深。

當時惟有管寧是,謾對黃河嘆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