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人物生平

  楊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衆人皆驚。進京後,寫《黃葉詩》,爲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

  此外,楊慎的父親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內閣首輔楊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大禮議」爆發,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將衆人下詔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衆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

  楊慎動身前往戍地雲南永昌衛。從前其父廷和當國之時,曾經裁撤錦衣衛冗員,有懷恨在心者趁機埋伏在途中,伺機加害楊慎。楊慎有所準備,處處小心。馳騁萬裏,到達雲南之後,幾乎一病不起。

  兩年後,楊廷和生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其父病癒後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協助平定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嘉靖八年(1529),楊廷和病逝,楊慎獲準歸葬其父。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世宗因大禮議之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爲愧。」終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楊慎年近七旬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撫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啓時追諡文憲。《明史》有傳。

  喜藏書。早年,明司禮監大藏經廠,貯列朝書籍甚富,他多次至閣中翻覽書籍。據傳曾攫取數冊《永樂大典》據爲己有。其後主事李繼先奏命查對時,戲以竊書之名。家有「雙桂堂」,爲讀書、貯書之所。曾編撰有《楊氏書目》,明末藏書家王道明在其《笠澤堂書目》中有記載。清初姜紹書記明一代藏書家,將他與楊士奇、吳寬、茅坤、宋濂等並列。著述多至100餘種,李調元刊《函海》時,曾作專輯收錄所著之書。重要結集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評價


  李贄在《續焚書》中說: 「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爲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爲唐代、宋代並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李贄恨不得「餘是以竊附景仰之私……儼然如遊其門,躡而從之」。(《讀《升庵集》》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無萬卷書,不得雌黃人物。』然書至萬卷,不幾三十乘乎?除張司空外,更幾人哉。吾於漢劉向、唐王僕射、宋蘇子瞻見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餘年矣,吾於楊升庵、李卓吾見之。」(《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
  王夫之稱楊慎詩「三百年來最上乘」。(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
  周遜《刻詞品序》中稱他爲「當代詞宗」。
  王世貞:「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楊用修。」
  焦竑十分推崇楊慎,曾花很長時間專心蒐集楊氏著作,經過校對訂正,編輯成《升庵外集》一百卷,刻板傳世,並在《升庵外集題識》中盛讚道:「明興,博雅饒著達者無如楊升庵先生。」
  顧起元在《升庵外集序》中說:「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李慈銘:「有明博雅之士,首推升庵;所著《丹鉛錄》、《譚苑醒酬》諸書徵引該博,洵近世所罕有。」
  胡薇元《歲寒居詞話》說:「明人詞,以楊用修升庵爲第一。」
  錢允治《類編箋釋國朝詩餘》選楊慎詞達118首,佔了整部詞選的四分之一。
  《明史·楊慎傳》:「楊慎博物洽聞,於文學爲優。」
  《四庫全書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於明代獨立門戶。」
  明末朱之瑜晚年講學日本,教育日本學生安東守約說:「明朝文集極多,好者亦寥寥……如楊升庵、李空同集,極佳。」(《朱舜水集》卷十一《問答三》) 小宅生順問:「揚雄、司馬氏鳴漢家,眉山三蘇及陸遊等鳴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之瑜回答說:「國朝有宰相之子楊升庵諱慎者……」(《朱舜水集》卷十一〈問答四〉)
  簡紹芳〈升庵先生年譜〉說:「公穎敏過人,家學相承,益以該博。凡宇宙名物之廣,經史百家之奧,下至稗官小說之微,醫卜技能、草木蟲魚之細,靡不究心多識。……平生著述,四百多種…學者恨未睹其全也。」顧起元《升庵外集序》說:「文人學士著述之富,無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麗奧雅,漁弋四部七略之間,……唐宋以來,吾見罕矣。」
  紀昀更贊曰:楊慎「可以位置鄭樵、羅泌之間,其在有明,固鐵中錚錚者矣。」
  近現代的陳寅恪說:「楊用修爲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陳耀文,對楊慎的博學頗感不服,特作《正楊》一書,指出《丹鋁》諸錄中的150條錯誤。萬曆年間,胡應麟仿楊慎《丹鉛錄》而作《丹鉛新錄》、仿楊慎《藝林伐山》而作《藝林學山》,一面訂正楊氏筆誤,指出:「千慮而得間有異同,即就正大方」;一面不滿於陳耀文「嘵嘵焉數以辨其後」,自以爲「求忠臣於楊氏之門,或爲餘屈其一指也天」。
  胡氏此舉,被「時人顏曰《正正楊》」,朱國楨對之評曰:「(自)有《丹鉛錄》諸書,便有《正楊》、《正正楊》,辨則辨矣,然古人古事古字、彼書如彼、彼書如此,原散見雜出,各不相同,見其一未見其二,鬨然相駁,不免爲前人暗笑。」迨於清世,四庫館臣既說:「慎於正德、嘉靖之間,以博學稱,而所作《丹鉛錄》諸書,不免瑕瑜互見,真僞互陳」,又說:「耀文考證其非,不使轉滋疑誤,於學者不爲無功。然釁起爭名,語多攻訐,醜詞惡謔,無所不加,雖古人挾怨構爭如吳縝之解《新唐書》者,亦不至是,殊乖著作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了楊慎29種著述,一一加以考評,雖承認楊慎「博洽冠一時」,《丹鉛》諸作「疏殊雖多,而精華亦復不少」,但就總體言之,還是站在正統立場,對楊慎其人其學每多貶抑,如說他「好僞撰古書,以證成己說」,責他「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棗梨, 爲編,只成雜學」等等。由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爲官修之書,故自面世流傳後,楊慎即長期被冷落,一直不被重視。流風餘波所及,以至近百餘年來的中國儒學世、中國思想史著作中,多無楊慎的一席之地。

楊慎的詩文

角聲吹徹梅花,胡雲遙接秦霞。

白雁西風紫塞,皂鵰落日黃沙。

()

金馬九重恩譴,碧雞二十春風。江花江草每年同。

君不見,憔悴已成翁。

()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鞦韆翦翦風。

魚雁杳,水雲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

《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