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詩人、書畫家。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三十二歲中舉人,後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爲「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

()

主要成就

詩文翹楚
  李流芳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文學家,以詩歌和小品聞名於世。天啓,崇禎年間,文壇上正是竟陵之氣方盛,公安之餘波未絕之時。李流芳詩文既不同於以復古求革新的李攀龍等「後七子」,也有別於神祕晦澀的鐘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質樸清新的風格,書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李流芳的詩歌風格類似於陶淵明的《遊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還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響。他認爲詩應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性情是詩歌的生命。要做詩,就應該培養自己的性情。至於詩的表達形式,這都是詩人在求表現其性情之時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這一觀點創作的。
  如他的五言詩《過臬亭龍居灣宿永慶禪院同一濂澄心恆可諸上人步月》記其「出西湖」、「向黃鶴」、到龍居灣永慶禪院同闊別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歡聚的情景,狀「霜餘山容淺、天清海氣薄」之勝境,抒「暫歇塵勞心,始知寂滅樂」之善緣和「夜長愜深語」的歡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時與僧友一道步月吟詩之意境神韻,可與蘇軾那首膾炙人口的《記承天寺夜遊》相比並。
  李流芳的文章亦爲文人所重。內容爲敘事懷人、山水遊記和題畫及序,以題畫爲多。這些文章不長,但都清新自然,風姿各異;筆墨平淡,感情真摯深厚。正如黃宗羲所言:「長蘅無他大文,其題畫冊,瀟灑數言,便使讀者如身出其間,真是文中有畫也。」
  他的《題燈上人竹卷》便是一例。這篇短文與其所繪尺幅小畫筆致非常相似,信手寫來,淡淡數筆,而情趣盎然。沒有鵰飾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憶與上人相知的經過,平平敘來,三言兩語,而別後思念之情溢於紙上。「幽窗幾淨」三句,今與昔、情與景融成一片。談及繪事,則以千竿真竹化爲烏有的惋惜,反襯友人畫竹筆墨益進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說畫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奇幻中又帶有詼謔,見友人畫藝大進,自己爲此感到高興。
  李流芳於崇禎元年(1628)病中自選詩文12卷(古今體詩6卷,共366首;雜文4卷,題畫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園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禎三年(1630)由知縣謝三賓合唐時升、婁堅和程嘉燧三人詩文編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園集》被欽定爲《四庫全書、集部六》。1993年《檀園集》入選《四庫明人文集叢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書法大成
  李流芳書法源於蘇軾,擅長行書和草書,爲一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風格渾厚而大氣、自然而嚴謹,與繪畫一樣,在書法上受董其昌的影響,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書帖》中對書法藝術有一段極爲精到的論述。他認爲:學習書法,要臨帖但不要成爲字匠,不求形似而應汲取傳統的精髓;要師古但又要創新,應自具風貌。他又非常重視文學趣味和學識修養對筆墨書畫的影響,他的書畫充滿了悠悠的文人氣息。
  他以蘇軾爲模範,取蘇字扁平的形體,而去其豐腴及天真爛漫,改爲細勁堅挺的筆道,於是筋骨雋峭,風神一變,正如行家所評:能得蘇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館藏其《李白遊洞庭湖詩軸》,行書「天門中斷楚江分,水盡天南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用筆圓潤,以氣韻取勝,結體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無矯揉造作之態;起筆收鋒,沉着俐落,縱放有度,節奏平穩而錯落有致;橫豎撇捺,頗得蘇字風神氣度,點劃細微處又自出意匠。學蘇字又不完全與蘇字雷同,當屬明人學蘇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選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國寶大典》的自書五言詩軸,行書共40句,屬借景勸世之作。全篇章法勻稱,結構嚴謹,點劃精到,頗見功力。風格在蘇東坡和趙頫之間。但細觀之,長蘅此書又有其獨到之處:一是方筆多起筆處多有棱角,由於筆間牽絲流暢,行筆有動勢,仍不失靈動之感;二是撇多收鋒,顯得較爲含蓄,也增強其力度感,這似乎趙字。李氏書法,學古能變,且獨具風格。
  李氏行書,在點畫筆意處匠心獨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學蘇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對後人有一定的影響。平素題畫之作,多用行書,筆致含蓄,行筆流暢,與畫相得益彰。
  李氏草書參用杯素法,但絕不放縱。而只是增加點劃之間顧盼、迴環、牽聯。結體取橫向,縱向均加大向上的傾斜幅度,從而加強整體篇章的動感。據說他晚年曾草書唐宋先賢詩達數十巨冊,既研詩律,又練書法,可知其習書之勤勞,煉字之功力。
  李流芳傳世墨寶比較多,有扇面、手札、立軸和題畫,絕大多數收藏於江、浙、滬和蘇州市等博物館。其作品被輯入《中國書法名作大觀》和《國寶大典》等典籍。

畫苑健將
  畫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畫主要師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和倪雲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圖》軸,上自題七絕一首:「山作礬頭水少紋,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間山水閒亭子,脫手平分與故人。」這無異於聲明自己的筆墨是從董、巨中學來的。事實上,李流芳在傳統學習上並非侷限於一、兩家。三百年來風行海內外,盛傳不衰的《芥子園畫譜》(上水部分)就是以他臨仿古人各家風格的課徒畫稿爲藍本整理、增編而成。
  李流芳在繪畫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師法自然,強調寫生,於畫中自創新意。《吳中十景圖》冊是他寫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藝術家的視角攝取吳中十處風景名勝入畫,摹寫真實生動,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傳神之筆塑造的藝術形象展示了吳中勝景特有的風採,令人神往。他五十歲時畫的一副雪景軸也來源於生活經驗,畫上自題:「甲子臘月十三日,歸自吳門,大雪彌日,舟過城南,見留光樹色,冒雪含煙,頗不乏致,輒畫此紙。」他每次遊西湖,都要帶回很多寫生稿,總之他的寫實功夫是比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爲畫本,隨手寫景,所以筆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氣,形成一種清新、秀逸的獨特風格。董其昌讚道:「長蘅以山水擅長,餘所服贗乃其寫生,又有別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寫意花卉。他的花卉,筆勢飛舞,潑墨淋漓,別有一種逸趣。歸昌世嘆爲:「其娟美之致,俱在筆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評爲:「竹石花卉之類,無所不備。出入宋元,逸氣飛動。」總之,李流芳的高超畫藝使他成爲晚明畫壇上卓有聲譽的大家。
  他的畫,同他的詩文一樣,寄託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爲作者抒發個人性靈的憑藉。其《長林豐草圖》軸,足具代表性:遠山秀朗,湖中風帆一片,堤岸楊柳扶疏,水草豐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隱居的惆悵心情,使滿幅明媚江南春色,織入幾許愁絲恨縷。細讀右上題詩「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卻將舊斬樓蘭劍,買得黃牛教子孫。」可謂作者傷時不遇的鬱悶,報國無門的悲哀,盡融解到那長林豐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畫會之真山真水總不似,畫會之古人總不似,畫會之詩總不似。」「萃造化、古人、詩境於一局,以不似求真似。」這便是他畫學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論,其精神即繪畫應做到形似和神似,寫實與詩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統一,體現了李流芳要求突破傳統、改革創新的精神,何等珍貴。根據他的畫卷題畫跋語編成的《檀園論畫》,爲中國畫論的可貴資料。
  其繪畫作品爲國內外許多博物館珍藏,併入選《國寶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國名畫》等繪畫經典。

印壇名流
  詩、書、畫之外,李流芳還精於治印。他宗法文彭,上溯漢制,又自具創意。是三橋(即文彭)派中骨幹,與皖派篆刻大家何震齊名。
  如李氏印作「每蒙天一笑」,語出杜甫《能畫》,離開原詩的語境,可以理解爲自謙之詞。意思是刻印、畫畫或寫的字,「小動作」也安排得比較巧妙。運刀以衝爲主,帶有反刀動作,頗似蘇宣。線條質樸,沒有過多曲折,剛柔互補,整個效果爽朗清麗,筆意舒展。有一種輕鬆、自然、貌淡神濃的秦漢風範。
  再如他的另一枚印作「山則之臞」,它語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古人常以「山澤之臞」來形容隱跡山林的高人隱士,刻此四字恐怕是李流芳自我心境的流露。這件作品,在章法上採用了迴文法,以求得虛實對角呼應;在筆法刀法上,顯得有骨有肉,自然輕鬆,流溢着一種不經意的創作心態。
  總之,他的作品大都是粗服亂頭,縱橫衝撞,線條古拙樸茂而無故意修飾之概,風格豪放瀟灑不羈,在粗糙中見出元氣淋漓的大度來,比起刻意工整又時俗之氣充斥的匠氣之作來,這樣的作品顯然更有魅力。他那「不擇石、不利刃、不配字畫,信手勒成」的風度,正是一種才子型的創作,他是個地道的寫意派篆刻家。
  李流芳既精於篆刻,又是位詩文高手,所以常常以名流身份出現在印壇,爲同時代的篆刻家的印譜撰寫序跋,其中不乏精彩的記述和有價值的見解。
  「餘少年時遊戲此道,偕吾休友人競相摹仿,往往相對,酒闌茶罷,刀筆之聲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嘯,互相標目前無古人,今漸老,追憶往事,已如隔世矣。」
  「印文不專以摩古爲貴,難於變化合道耳。三橋、雪漁其佳處正不在規規秦漢,然而有秦漢之意矣。」
  以上文辭,集中反映了明朝後期印章創作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潮。他所謂:「前無古人」、「印文不專以摩古爲貴」,並非無視古人,實乃通古變今,入古出新,它提示了印章藝術發展的方向。明朝萬曆年間,印學思想流派紛呈,李流芳爲「入古出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被輯入《中國閒章藝術集錦》和《歷代閒章名品鑑賞》等典籍,他有關印學的論文入選《歷代印學論文選》。
  李流芳以詩文和本縣程嘉燧、唐時升、婁堅合稱「嘉定四先生」;他和松江畫派班頭董其昌,以及陳繼儒、楊文聰、王時敏、王鑑、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等合爲「畫中九友」;在篆刻界,他與歸昌世、王志堅合稱「三才子」,享有詩書畫印俱佳、詩書畫三絕的稱譽,在我國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是一位對後人有影響的文人藝術家。如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非常推崇他的人品和畫品,早年即對其畫十分傾心,且廣爲蒐羅,深入研習,從中獲益甚多。

人物生平

  萬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於嘉定南翔一戶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縣南豐。祖父 李文邦爲遷翔始祖,任成山衛指揮使,封贈公爵。父親李汝筠系縣學生。伯父李汝節是嘉靖進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萬曆進士,四川參議。李流芳兄弟四人:長兄李元芳,諸生,詩人;仲兄李名芳萬曆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縣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稱李三長蘅。

  李流芳青少年時,潛身東林庵中,認真讀書,企求科舉入仕。萬曆三十四年(1606),32歲中舉,後又兩度赴京參加殿試皆不第。時朝廷爲太監魏忠賢及其黨羽把持,仕途兇吉難料。他感到氣餒,回到家鄉,自建「檀園」,絕意仕途。他經常遊覽杭州西湖,一邊遊湖一邊作畫,並提筆寫下一系列題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風度。爲人耿直,詩風清新自然,文品爲士林翹楚。魏忠賢建生祠不往拜,與人雲:「拜,一時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詩文書畫齊名。李氏曾對好友錢謙益說:「精舍輕舟,晴窗明己,看孟陽(程嘉燧)吟詩作畫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錢謙益曰:「吾卻有二快,兼看兄與孟陽耳。」崇禎元年(1628),錢謙益被放,坐帳論牘,病中的李流芳聞訊,扶枕浩嘆:「不可爲矣!」

  崇禎二年 (1629)閏四月三日李流芳卒於檀園,享年五十五歲。錢謙益作《李長蘅墓誌銘》,程嘉燧書丹,宋珏篆蓋,侯峒曾作《祭李長蘅先生文》。清嘉定詩人林大中有詩誇其「憶當晚明時,官途亦多術。高士多鄙之,堅臥獨不出。詩筆能清真,畫品亦超軼。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簡質。孝廉憂國家,嘔血遂以卒。」大書畫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藝千古!」

李流芳的詩文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

去年桂花時,對花懷吾友。今年見花發,所思人在否。

虛亭敞蕭瑟,秋氣變林藪。清暘喜連朝,風物況重九。

()

去年方子就我別,荷風疏疏送餘熱。執手欲話燕路長,低頭倚閭心已折。

今年春風失意歸,別子又見秋風飛。遙知秉燭情相似,欲寄壺觴伴綵衣。

()

買得桃花一塢深,清泉白石久盟心。今朝便是知非日,一往仙源何處尋。

()

華屏山頭月初上,喜子能來共村醠。河西橋外雪片飛,愁子衝寒匹馬歸。

憶昨豐幹初見子,向我喃喃情不已。欲扶風雅回波瀾,不爲區區念桑梓。

()

江淮十日晴,似爲歸人貺。濁河亦霽顏,平瀾容月漾。

今朝廣陵路,春氣轉駘蕩。邗溝日已斜,瓜州潮未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