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間) 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河南沁陽附近)。南渡後寓居嘉興(今屬浙江)。

()

主要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詩、詞、文。文多爲奏疏表狀之類。詩沒有顯著特色。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於詞。其詞今存 200餘首,長調佔絕大多數。作者是熱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載,肯區區徒戀片時歡?"(〔八聲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詞不屑作鶯嬌燕暱之語,而喜用慷慨悲壯之調,抒發憂時感世之情。他自稱"願學稼軒翁"(〔水調歌頭〕《壽劉舍人》),詞的風格和內容也多有與稼軒相似之處。如〔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敝貂裘","淮頭虜尚虔劉,誰爲把中原一戰收",對景抒情,感慨身世,懷念中原,悲憤之意,宛然可見。前人評論他"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四庫全書總目》),概括了可齋詞的特點。但因不講含蓄和議論過多,有些篇章流於粗豪,顯得枯燥,形象性較差。有《可齋雜稿》34卷,《可齋續稿》前8卷,後12卷,並見於《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人物生平

  曾通判濠州,遷軍器監主簿 。淳祐二年(1242),遷太府卿、淮東制置使、知揚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職予祠。九年,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次年,爲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進龍圖閣學士。寶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學士 。明年,進資政殿學士、四川宣撫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闕,特賜同進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兼節制廣南,移治靜江 。開慶元年(1259),進觀文殿學士。景定五年(1264 ),知慶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爲賈似道所嫉 ,褫職。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時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績,稱南渡後名臣 。《宋史》有傳。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 ,續稿八卷 ,續稿後十二卷。後人合名《可齋類稿》,內有詞七卷。《四庫總目提要》稱其「詩詞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

李曾伯的詩文

燈棋三載客邊頭。江漢等萍浮。一片白雲關念,對牀夜雨難留。

堂堂事會,相期烝楫,共濟涇舟。今歲雁來應早,着鞭莫待深秋。

()

漸吾鄉秋近,正蓴美、更鱸肥。顧安得相從,徵帆銜尾,飛蓋追隨。南中眼前事勢,正相持、邊腹一枰棋。將謂燈明月暗,笑談共和韓詩。誰知。催上王畿。無計可,挽留之。想翠微深處,倚樓日望,天際人歸。中流江濤袞袞,藉烝徒、共楫屬之誰。回首西風過雁,料君爲我興思。

()

數年來、揆度在南州,今年在家山。嘆平生蹤跡,荊淮嶺蜀,多少間關。幸對園林花竹,一笑且團欒。莫憶西風夢,馳志樓蘭。

贏得維摩多病,奈鬢毛剝落,步武蹣跚。神仙何處,遺我以金丹。願明時、清平無事,放老翁、長伴白鷗閒。聊相與,桂花香裏,滿酌開顏。

()

萬裏青天,西來後我,先我東歸。夜月鞭籌,春風幕府,鶚薦爭推。

杯行到手休辭。道秋菊、春蘭有時。若到松江,莫驚鷗鷺,記取坡詞。

()

荊州咫尺神州,幾番得失孫劉手。山河天險,東南牖戶,鉞何輕授。淚落碑存,鶴歸城是,不堪回首。喜大堤草色,鎮長春在,羊與陸、孰能否。

風景依然吾有。柳營深、鐵衣閒晝。摩雲勝氣,追戎馬足,走蜚狐口。往事紛紛,付之蠻觸,相忘莊叟。有人焉,中夜聞雞,劍光正燭牛鬥。

()

締好恨不早,覿面雅相知。璿星樓上,一見天產此英奇。功在淮梁砥柱,政藹漢扶襦衤誇,僅借寇恂期。懊惱劍花冷,手欲鱠鯨鯢。

濡須塢,咽喉地,腹心誰。公其攬轡憑軾,勳業笑談爲。貫索旄頭息焰,鬥極泰階動色,歸佐太平基。客有問僕者,只說在漁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