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

誡子書朗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譯文:  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爲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注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夫: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養德:培養品德。淡泊:也寫做「澹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才:才幹。廣才:增長才幹。成:達成,成就。慆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陶冶性情。與:跟隨。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日:時間。去:消逝,逝去。遂:於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冶容人韶華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窮廬:破房子。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誡子書注音

   ㄈㄨ ㄐㄩㄣ ㄗ˙ ㄓ ㄒㄧㄥˊ , ㄐㄧㄥˋ ㄧˇ ㄒㄧㄡ ㄕㄣ , ㄐㄧㄢˇ ㄧˇ ㄧㄤˇ ㄉㄜˊ 。 ㄈㄟ ㄉㄢˋ ㄅㄛˊ ㄨˊ ㄧˇ ㄇㄧㄥˊ ㄓˋ , ㄈㄟ ㄋㄧㄥˊ ㄐㄧㄥˋ ㄨˊ ㄧˇ ㄓˋ ㄩㄢˇ 。 ㄈㄨ ㄒㄩㄝˊ ㄒㄩ ㄐㄧㄥˋ ㄧㄝˇ , ㄘㄞˊ ㄒㄩ ㄒㄩㄝˊ ㄧㄝˇ 。 ㄈㄟ ㄒㄩㄝˊ ㄨˊ ㄧˇ ㄍㄨㄤˇ ㄘㄞˊ , ㄈㄟ ㄓˋ ㄨˊ ㄧˇ ㄔㄥˊ ㄒㄩㄝˊ 。 ㄧㄣˊ ㄇㄢˋ ㄗㄜˊ ㄅㄨˋ ㄋㄥˊ ㄌㄧˋ ㄐㄧㄥ , ㄒㄧㄢˇ ㄗㄠˋ ㄗㄜˊ ㄅㄨˋ ㄋㄥˊ ㄓˋ ㄒㄧㄥˋ 。 ㄋㄧㄢˊ ㄩˇ ㄕˊ ㄔˊ , ㄧˋ ㄩˇ ㄖˋ ㄑㄩˋ , ㄙㄨㄟˋ ㄔㄥˊ ㄎㄨ ㄌㄨㄛˋ , ㄉㄨㄛˊ ㄅㄨˋ ㄐㄧㄝ ㄕˋ , ㄅㄟ ㄕㄡˇ ㄑㄩㄥˊ ㄌㄨˊ , ㄐㄧㄤ ㄈㄨˋ ㄏㄜˊ ㄐㄧˊ !( ㄉㄢˋ ㄅㄛˊ ㄧ ㄗㄨㄛˋ : ㄉㄢˋ ㄅㄛˊ ; ㄧㄣˊ ㄇㄢˋ ㄧ ㄗㄨㄛˋ : ㄊㄠ ㄇㄢˋ )

誡子書釋義

譯文

  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爲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註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才:才幹。

廣才:增長才幹。

成:達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與:跟隨。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

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遂:於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窮廬:破房子。

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參考資料:

1、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88-89 .

誡子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爲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爲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參考資料:

1、劉琦 編著 .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 .長春 :吉林文藝出版社 ,2011 :88-89 .

誡子書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爲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爲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爲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鵰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

諸葛亮朗讀
()

猜你喜歡

淵明苦長飢,中年求一官。歸來蒔松菊,頗覺生理難。

我恐須出仕,未出心已寒。好謝山巨源,作吏廢遊觀。

()

才名共仰三川舊,治行咸推百粵先。郡以分猷看展驥,邑緣試劇待烹鮮。

霜含白簡俱稱最,春滿黃堂各頌賢。珍重佩刀酬解贈,君家元沐主恩偏。

()

爲傍巖腰築一椽,好留遺蹟在林泉。去梯玩月名流已,側帽填詞韻事傳。

塔影寫殘銜嶺月,鐘聲穿破隔溪煙。吟詩結社人伊往,且訪高僧學坐禪。

()

漭沆連滄海,風吹一葉輕。村從波際出,草逼浪痕生。

地闊無山影,天空有雁鳴。最憐釜底處,何日奏平成?

()

好因魴鯉答枯魚,總覺蛩蛩念巨虛。白日懷人當檻坐,紅雲羨爾對江居。

身名莫笑中條叟,鄉裏須乘下澤車。丙舍一椽松數尺,未妨他日訪吾廬。

()

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
筋力唯於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鬥餘。半斜半傾山衲溼,
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
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鋩裏。閃電光邊霹靂飛,
古柏身中dg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闢易。
乍如沙場大戰後,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
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竈墨,斜鑿黃金側銼玉,
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
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
秦王肩上bf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嶽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
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
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
我恐山爲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
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
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
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