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朗讀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譯文: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注釋: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徵。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譯文: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徵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徵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注釋:漢:指蜀漢。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爲賊。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爲安。孰與:何如,表示抉擇,傾向肯定後一種(偏指一方)惟:助詞。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譯文:謹陳其事如左: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徵。所以五月裏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注釋:謹陳其事如左: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並日:兩天合作一天。顧:這裏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漢之境。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表不同意見的官吏。進趨:快速前進。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徵,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着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徵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併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

注釋:高帝:劉邦死後的諡號爲「高皇帝」。並:平列。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被創:受創傷。被,通假字,同「披」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爲「漢初三傑」。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後位至丞相。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坐:安安穩穩。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爲「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劉繇(yóu)、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劉繇: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後爲豪強笮融攻殺。《三國志·吳書》有傳。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爲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後爲曹操所徵召,仕於曹魏。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後,借用袁術的兵力,兼併江南地區,爲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江東:指長江中下遊地區。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qí)連,逼(bì)於黎陽,幾敗北山,殆(dài)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

後出師表注音

   ㄒㄧㄢ ㄉㄧˋ ㄕㄣ ㄌㄩˋ ㄏㄢˋ 、 ㄗㄟˊ ㄅㄨˊ ㄌㄧㄤˇ ㄌㄧˋ , ㄨㄤˊ ㄧㄝˋ ㄅㄨˋ ㄆㄧㄢ ㄢ , ㄍㄨˋ ㄊㄨㄛ ㄔㄣˊ ㄧˇ ㄊㄠˇ ㄗㄟˊ ㄧㄝˇ 。 ㄧˇ ㄒㄧㄢ ㄉㄧˋ ㄓ ㄇㄧㄥˊ , ㄌㄧㄤˊ ㄔㄣˊ ㄓ ㄘㄞˊ , ㄍㄨˋ ㄓ ㄔㄣˊ ㄈㄚˊ ㄗㄟˊ , ㄘㄞˊ ㄖㄨㄛˋ ㄉㄧˊ ㄑㄧㄤˊ ㄧㄝˇ 。 ㄖㄢˊ ㄅㄨˊ ㄈㄚˊ ㄗㄟˊ , ㄨㄤˊ ㄧㄝˋ ㄧˋ ㄨㄤˊ 。 ㄨㄟˊ 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ㄨㄤˊ , ㄕㄨˊ ㄩˇ ㄈㄚˊ ㄓ ? ㄕˋ ㄍㄨˋ ㄊㄨㄛ ㄔㄣˊ ㄦˊ ㄈㄨˊ ㄧˊ ㄧㄝˇ 。

   ㄔㄣˊ ㄕㄡˋ ㄇㄧㄥˋ ㄓ ㄖˋ , ㄑㄧㄣˇ ㄅㄨˋ ㄢ ㄒㄧˊ , ㄕˊ ㄅㄨˋ ㄍㄢ ㄨㄟˋ 。 ㄙ ㄨㄟˊ ㄅㄟˇ ㄓㄥ 。 ㄧˊ ㄒㄧㄢ ㄖㄨˋ ㄋㄢˊ 。 ㄍㄨˋ ㄨˇ ㄩㄝˋ ㄉㄨˋ ㄌㄨˊ , ㄕㄣ ㄖㄨˋ ㄅㄨˋ ㄇㄠˊ , ㄅㄧㄥˋ ㄖˋ ㄦˊ ㄕˊ ; ㄔㄣˊ ㄈㄟ ㄅㄨˊ ㄗˋ ㄒㄧˊ ㄧㄝˇ , ㄍㄨˋ ㄨㄤˊ ㄧㄝˋ ㄅㄨˋ ㄎㄜˇ ㄉㄜˊ ㄆㄧㄢ ㄢ ㄩˊ ㄕㄨˇ ㄉㄡ , ㄍㄨˋ ㄇㄠˋ ㄨㄟˊ ㄋㄢˋ , ㄧˇ ㄈㄥˋ ㄒㄧㄢ ㄉㄧˋ ㄓ ㄧˊ ㄧˋ ㄧㄝˇ , ㄦˊ ㄧˋ ㄓㄜˇ ㄨㄟˋ 爲 ㄈㄟ ㄐㄧˋ 。 ㄐㄧㄣ ㄗㄟˊ ㄕˋ ㄆㄧˊ ㄩˊ ㄒㄧ˙ , ㄧㄡˋ ㄨˋ ㄩˊ ㄉㄨㄥ , ㄅㄧㄥ ㄈㄚˇ ㄔㄥˊ ㄌㄠˊ , ㄘˇ ㄐㄧㄣˋ ㄑㄩ ㄓ ㄕˊ ㄧㄝˇ 。 ㄐㄧㄣˇ ㄔㄣˊ ㄑㄧˊ ㄕˋ ㄖㄨˊ ㄗㄨㄛˇ :

   ㄍㄠ ㄉㄧˋ ㄇㄧㄥˊ ㄅㄧㄥˋ ㄖˋ ㄩㄝˋ , ㄇㄡˊ ㄔㄣˊ ㄩㄢ ㄕㄣ , ㄖㄢˊ ㄕㄜˋ ㄒㄧㄢˇ ㄅㄟˋ ㄔㄨㄤˋ , ㄨㄟˊ ㄖㄢˊ ㄏㄡˋ ㄢ 。 ㄐㄧㄣ ㄅㄧˋ ㄒㄧㄚˋ ㄨㄟˋ ㄐㄧˊ ㄍㄠ ㄉㄧˋ , ㄇㄡˊ ㄔ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ㄌㄧㄤˊ 、 ㄆㄧㄥˊ , ㄦˊ ㄩˋ ㄧˇ ㄔㄤˊ ㄘㄜˋ ㄑㄩˇ ㄕㄥˋ , ㄗㄨㄛˋ ㄉㄧㄥˋ ㄊㄧㄢ ㄒㄧㄚˋ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ㄧ ㄧㄝˇ 。

   ㄌㄧㄡˊ ㄧㄠˊ 、 ㄨㄤˊ ㄌㄤˇ ㄍㄜˋ ㄐㄩˋ ㄓㄡ ㄐㄩㄣˋ , ㄌㄨㄣˋ ㄢ ㄧㄢˊ ㄐㄧˋ , ㄉㄨㄥˋ ㄧㄣˇ ㄕㄥˋ ㄖㄣˊ ,羣 ㄧˊ ㄇㄢˇ ㄈㄨˋ ,衆 ㄋㄢˊ ㄙㄞ ㄒㄩㄥ , ㄐㄧㄣ ㄙㄨㄟˋ ㄅㄨˊ ㄓㄢˋ , ㄇㄧㄥˊ ㄋㄧㄢˊ ㄅㄨˊ ㄓㄥ , ㄕˇ ㄙㄨㄣ ㄘㄜˋ ㄗㄨㄛˋ ㄉㄚˋ , ㄙㄨㄟˋ ㄅㄧㄥˋ ㄐㄧㄤ ㄉㄨㄥ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ㄦˋ ㄧㄝˇ 。

   ㄘㄠˊ ㄘㄠ ㄓˋ ㄐㄧˋ , ㄕㄨ ㄐㄩㄝˊ ㄩˊ ㄖㄣˊ , ㄑㄧˊ ㄩㄥˋ ㄅㄧㄥ ㄧㄝˇ , ㄈㄤˇ ㄈㄨˊ ㄙㄨㄣ 、 ㄨˊ , ㄖㄢˊ ㄎㄨㄣˋ ㄩˊ ㄋㄢˊ ㄧㄤˊ , ㄒㄧㄢˇ ㄩˊ ㄨ ㄔㄠˊ , ㄨㄟˊ ㄩˊ ㄑㄧˊ ㄌㄧㄢˊ , ㄅㄧ ㄩˊ ㄌㄧˊ ㄧㄤˊ , ㄐㄧˇ ㄅㄞˋ ㄅㄟˇ ㄕㄢ , ㄉㄞˋ ㄙˇ ㄊㄨㄥˊ ㄍㄨㄢ , ㄖㄢˊ ㄏㄡˋ 僞 ㄉㄧㄥˋ ㄧˋ ㄕˊ ㄦˇ 。 ㄎㄨㄤˋ ㄔㄣˊ ㄘㄞˊ ㄖㄨㄛˋ , ㄦˊ ㄩˋ ㄧˇ ㄅㄨˊ ㄨㄟˊ ㄦˊ ㄉㄧㄥˋ ㄓ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ㄙㄢ ㄧㄝˇ 。

   ㄘㄠˊ ㄘㄠ ㄨˇ ㄍㄨㄥ ㄔㄤ ㄅㄚˋ ㄅㄨˊ ㄒㄧㄚˋ , ㄙˋ ㄩㄝˋ ㄔㄠˊ ㄏㄨˊ ㄅㄨˋ ㄔㄥˊ , ㄖㄣˋ ㄩㄥˋ ㄌㄧˇ ㄈㄨˊ ㄦˊ ㄌㄧˇ ㄈㄨˊ ㄊㄨˊ ㄓ , ㄨㄟˇ ㄖㄣˋ ㄒㄧㄚˋ ㄏㄡˊ ㄦˊ ㄒㄧㄚˋ ㄏㄡˊ ㄅㄞˋ ㄨㄤˊ , ㄒㄧㄢ ㄉㄧˋ ㄇㄟˇ ㄔㄥ ㄘㄠ 爲 ㄋㄥˊ , ㄧㄡˊ ㄧㄡˇ ㄘˇ ㄕ , ㄎㄨㄤˋ ㄔㄣˊ ㄋㄨˊ ㄒㄧㄚˋ , ㄏㄜˊ ㄋㄥˊ ㄅㄧˋ ㄕㄥˋ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ㄙˋ ㄧㄝˇ 。

   ㄗˋ ㄔㄣˊ ㄉㄠˋ ㄏㄢˋ ㄓㄨㄥ , ㄓㄨㄥ ㄐㄧㄢ ㄑㄧˊ ㄋㄧㄢˊ ㄦˇ , ㄖㄢˊ ㄙㄤ ㄓㄠˋ ㄩㄣˊ 、 ㄧㄤˊ 羣、 ㄇㄚˇ ㄩˋ 、 ㄧㄢˊ ㄓ 、 ㄉㄧㄥ ㄌㄧˋ 、 ㄅㄞˊ ㄕㄡˋ 、 ㄌㄧㄡˊ ㄍㄜˊ 、 ㄉㄥˋ ㄊㄨㄥˊ ㄉㄥˇ ㄐㄧˊ ㄑㄩˇ ㄔㄤˊ 、 ㄊㄨㄣˊ ㄐㄧㄤ ㄑㄧ ㄕˊ ㄩˊ ㄖㄣˊ , ㄊㄨˊ ㄐㄧㄤ 、 ㄨˊ ㄑㄧㄢˊ 、 ㄘㄨㄥˊ ㄙㄡˇ 、 ㄑㄧㄥ ㄑㄧㄤ 、 ㄙㄢˋ ㄑㄧˊ 、 ㄨˇ ㄑㄧˊ ㄧˋ ㄑㄧㄢ ㄩˊ ㄖㄣˊ 。 ㄘˇ ㄐㄧㄝ ㄕㄨˋ ㄕˊ ㄋㄧㄢˊ ㄓ ㄋㄟˋ ㄙㄨㄛˇ ㄐㄧㄡ ㄏㄜˊ ㄙˋ ㄈㄤ ㄓ ㄐㄧㄥ ㄖㄨㄟˋ , ㄈㄟ ㄧ ㄓㄡ ㄓ ㄙㄨㄛˇ ㄧㄡˇ ; ㄖㄨㄛˋ ㄈㄨˋ ㄕㄨˋ ㄋㄧㄢˊ , ㄗㄜˊ ㄙㄨㄣˇ ㄙㄢ ㄈㄣ ㄓ ㄦˋ ㄧㄝˇ , ㄉㄤ ㄏㄜˊ ㄧˇ ㄊㄨˊ ㄉㄧˊ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ㄨˇ ㄧㄝˇ 。

   ㄐㄧㄣ ㄇㄧㄣˊ ㄑㄩㄥˊ ㄅㄧㄥ ㄆㄧˊ , ㄦˊ ㄕˋ ㄅㄨˋ ㄎㄜˇ ㄒㄧˊ ; ㄕˋ ㄅㄨˋ ㄎㄜˇ ㄒㄧˊ , ㄗㄜˊ ㄓㄨˋ ㄩˇ ㄒㄧㄥˊ ㄌㄠˊ ㄈㄟˋ ㄓㄥˋ ㄉㄥˇ 。 ㄦˊ ㄅㄨˋ ㄐㄧˊ ㄐㄧㄣ ㄊㄨˊ ㄓ , ㄩˋ ㄧˇ ㄧ ㄓㄡ ㄓ ㄉㄧˋ , ㄩˇ ㄗㄟˊ ㄔˊ ㄐㄧㄡˇ , ㄘˇ ㄔㄣˊ ㄓ ㄨㄟˋ ㄐㄧㄝˇ ㄌㄧㄡˋ ㄧㄝˇ 。

   ㄈㄨ ㄋㄢˊ ㄆㄧㄥˊ ㄓㄜˇ , ㄕˋ ㄧㄝˇ 。 ㄒㄧˊ ㄒㄧㄢ ㄉㄧˋ ㄅㄞˋ ㄐㄩㄣ ㄩˊ ㄔㄨˇ , ㄉㄤ ㄘˇ ㄕˊ , ㄘㄠˊ ㄘㄠ ㄈㄨˇ ㄕㄡˇ , ㄨㄟˋ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ㄧˇ ㄉㄧㄥˋ 。 ㄖㄢˊ ㄏㄡˋ ㄒㄧㄢ ㄉㄧˋ ㄉㄨㄥ ㄌㄧㄢˊ ㄨˊ ㄩㄝˋ , ㄒㄧ˙ ㄑㄩˇ ㄅㄚ ㄕㄨˇ , ㄐㄩˇ ㄅㄧㄥ ㄅㄟˇ ㄓㄥ , ㄒㄧㄚˋ ㄏㄡˊ ㄕㄡˋ ㄕㄡˇ , ㄘˇ ㄘㄠ ㄓ ㄕ ㄐㄧˋ , ㄦˊ ㄏㄢˋ ㄕˋ ㄐㄧㄤ ㄔㄥˊ ㄧㄝˇ 。 ㄖㄢˊ ㄏㄡˋ ㄨˊ ㄍㄥˋ ㄨㄟˊ ㄇㄥˊ , ㄍㄨㄢ ㄩˇ ㄏㄨㄟˇ ㄅㄞˋ , ㄗˇ ㄍㄨㄟ ㄘㄨㄛ ㄉㄧㄝˊ , ㄘㄠˊ ㄆㄧ ㄔㄥ ㄉㄧˋ 。 ㄈㄢˊ ㄕˋ ㄖㄨˊ ㄕˋ , ㄋㄢˊ ㄎㄜˇ ㄋㄧˋ ㄐㄧㄢˋ 。 ㄔㄣˊ ㄐㄩ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ㄘㄨㄟˋ , ㄙˇ ㄦˊ ㄏㄡˋ ㄧˇ 。 ㄓˋ ㄩˊ ㄔㄥˊ ㄅㄞˋ ㄌㄧˋ ㄉㄨㄣˋ , ㄈㄟ ㄔㄣˊ ㄓ ㄇㄧㄥˊ ㄙㄨㄛˇ ㄋㄥˊ ㄋㄧˋ ㄉㄨˇ ㄧㄝˇ 。

後出師表釋義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徵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徵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徵。所以五月裏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着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徵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併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裏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爲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複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註釋

漢:指蜀漢。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爲賊。

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爲安。

孰與:何如,表示抉擇,傾向肯定後一種(偏指一方)

惟:助詞。

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並日:兩天合作一天。

顧:這裏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這兩句指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牽動關中局勢:在魏、吳邊境附近的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兩事。

進趨:快速前進。

高帝:劉邦死後的諡號爲「高皇帝」。並:平列。

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被創:受創傷。這句說: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屢敗於楚軍,公元前二○三年,在廣武(今河南省滎陽縣)被項羽射傷胸部:在漢朝初建時,因鎮壓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徵,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還遭到匈奴的圍困。被,通假字,同「披」

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爲「漢初三傑」。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後位至丞相。

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穩穩。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爲「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劉繇(yóu由):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後爲豪強笮融攻殺。《三國志·吳書》有傳。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爲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後爲曹操所徵召,仕於曹魏。

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後,借用袁術的兵力,兼併江南地區,爲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

江東:指長江中下遊地區。

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爲吳國將領,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吳:指吳起,戰國時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後仕於魯、魏、楚,著有《吳子兵法》。

困於南陽: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爲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險於烏巢: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彧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後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危於祁連:這裏的「祁連」,據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204)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並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bì逼)於黎陽: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曹操連戰不克。

幾敗北山:事不詳。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陝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與馬超、韓遂戰於潼關,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僞定:此言曹氏統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爲正統,因斥曹魏爲「僞」。

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199),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爲軍事重鎮,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雙方屢次在此一帶作戰。

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漢獻帝密詔,聯絡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據胡三省雲:「李服,蓋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於陽平關定軍山(今陝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縣東)。

期(jì寄)年:一週年。

趙雲爲蜀中名將,陽羣等人事蹟不詳。曲長、屯將是部曲中的將領。

突將、無前:蜀軍中的衝鋒將士。賨(cóng叢)叟、青羌:蜀軍中的少數民族部隊。散騎、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圖:對付。

夫:發語詞。平:同「評」,評斷。

敗軍於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雲。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本句指劉備遣諸葛亮去江東連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軍。

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勢力進入劉璋佔據的益州,後來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區。

授首:交出腦袋。

關羽:字雲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

本句指劉備因孫權背盟,襲取荊州,殺害關羽,就親自領兵伐吳,在秭zi歸(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吳將陸遜所敗。蹉跌cuōdiē,失墜,喻失敗。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廢漢獻帝爲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爲魏文帝。

逆見:預見,預測。

鞠躬盡力:指爲國事用盡全力。一作「鞠躬盡瘁」。

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睹(dǔ賭):亦即「逆見」,預料。

後出師表創作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佔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於是上《後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後出師表賞析

僞作論據

  (一)良史陳壽修《三國志》,編《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捨上是經過審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錄此表

  (二)此表氣綏調低,與《前出師表》辭氣迥異,非出自一人之手,蓋諸葛亮侄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僞作,目的在於以」此表爲他的伐魏主張製造有力的旁證「,因爲諸葛恪在《論徵魏》一文中曾說:」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而「陳與賊爭競之計」的只能是《後出師表》。(或說是張儼僞作)。

  (三)表中所列史實有誤。《趙雲傳》載雲卒於建興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後表》卻說雲已死。

肯定觀點

  (一)陳壽《亮集》未載此表,不足爲僞作之證。

  陳氏修史編集對史料取捨,確實是經過審慎斟酌的,但卻不是完備詳盡的。將《亮傳》與《武帝紀》相較,前者顯然簡略的多,諸如伐吳、南徵、八陣、渭南之戰等理應明確詳述的內容,他都一筆帶過,或未作記載。

  又陳壽編《亮集》,主要依據司馬氏從成都接收運回洛陽的蜀漢政府檔案,這個檔案經公元264年鍾會成都兵變後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諸葛亮「言教書奏」,有一部分明確謂「《亮集》載「;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絕盟好議》出自《漢晉春秋》,《與陸遜書》出自《江表傳》等;還有一部分未註明出處,如《公文上尚書》《與李豐教》等。這些都說明陳壽所編《亮集》並不完備。《後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勢,關乎軍情機密,不宜公開宣示,故流傳不廣;或因成都之亂散失,陳壽未見到。

  裴松之就是針對《三國志》這種「失在於略,時有脫漏」的情況注補之,且對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懲妄論辯,但對《漢晉春秋》所載《後表》只存錄而並無疑義,看來裴氏相信這是諸葛亮所作。

  (二)所謂前、後表詞氣迥異、風格不同字觀點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後表》所謂「才弱敵強」,既是諸葛亮轉述當初劉備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漢的總體人才質量、軍事力量跟曹操及其龐大的人才羣和軍事力量作對比後實事求是的結論,它與《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語義類似。

  《後表》所謂「夫難平者,事也」,「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語,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後,針對議者非料度「必勝」絕不出兵的觀點而講,是就即將二次北伐的戰役而言,並不是對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長遠目標喪失信心,諸葛亮所列舉的曹、劉集團成敗浮沉的曲折歷史完全證明諸葛亮「凡事如是,難可逆見」乃清醒客觀之言。所以《後標》並無「志衰氣喪」的情調。

  再看二表的用辭風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說的是當前的任務,與《後表》「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辭義彷彿,所謂「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說的是自己的職責和決心,與《後表》「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之心志一脈相承;所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指長遠的目標,非認爲一舉大勝,它與《後表》並不矛盾。

  《後表》與《前表》及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點:講究對仗排比、有漢賦駢偶特色;音節鏗鏘,縱橫捭闔,迴轉層疊,說理透徹;感情真摯,語言酣暢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敘事抒情,《後表》專注於論述批駁,互爲補充映照,合之爲一完璧,故當出自一人之手。

  (三)諸葛恪不可能僞作。

  建興六年冬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吳公安督諸葛瑾致書通報軍情,言「與賊爭競之計」的《後表》應是此時傳送到諸葛瑾手中,而後其子諸葛恪看到,再有吳大鴻臚張儼撰《默記》時收錄。

  假使諸葛恪僞作,他當會大讚叔父,貶抑曹魏,決不會造「難可逆見」一類有餘之辭;假使他做僞作的目的是爲自己伐魏的樂觀主張做「旁證」,則會轉引其辭以說服他人,然諸葛恪「見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嘆息」而已;諸葛恪「見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時蜀漢尚在,兩國使者頻往,知情者均在;又諸葛恪作爲吳臣,安肯曰「孫策做大,遂並江東乎?」所以,諸葛恪僞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張儼僞作,起碼首先騙不了諸葛恪這位知情者。

  至於張儼將《後表》收入《默記》,一則因爲儼是主戰派(由裴注引《默記·述佐篇》)可見,二則因爲《後表》與《默記·述佐篇》體例相符。張儼曰:「餘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顯然,其「陳進取之圖」的,主要當指《後表》,他之所以主戰並對諸葛亮屢以弱攻強的進取方針予以肯定,受《後表》的感染當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關於趙雲死亡時間,可能是《三國志》有誤。今但知建興六年夏初趙雲箕谷失利退回褒穀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後活動一概不見史載,即使建興七年春取武都、陰平二郡之重大戰事亦不見有趙雲出現。由此窺測,趙雲有可能卒於建興六年冬諸葛亮上《後表》前,靈柩運回大邑縣(蜀漢蜀郡江原縣境)安葬時至七年春,陳壽或有可能因此誤記卒年。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

諸葛亮朗讀
()

猜你喜歡

臥痾人事違,流景自如昔。年年溪南村,霜葉千樹赤。

既爲昇平民,所好胡不得。耕鑿給妻孥,相看至頭白。

()

肝臂列爲人,自知亦巳幸。循性即坦途,求名自貽病。

()

望中雪嶺界天橫,雪外青瑤甃地平。

白底是沙青是海,捲簾看了卻心驚。

()

犖確玉峯矗,真朋夐遊遨。洗耳發清響,躡蹻瑲鸞高。

飛泉落松杪,節奏風蕭騷。八鎖度靈鑰,鏗鏗引雲璈。

()

波光不讓琉璃淨,嵐翠常如帷幄浮。數日幽探清興足,明朝去賞塞垣秋。

()

雲卷煩人萬縷絲,晴光映樹綠離披。鳥欣清爽爭調舌,花趁暖和頻上枝。

山曲苔稠穿徑滑,春溪水滿墜烏遲。遙知巖谷多新筍,恰好刓來及晚炊。

()